• 作者:一剪梅
  • 积分:7934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5/12/26 21:42:33
  • 楼主(阅:36388/回:0)从马云“读书门”说开去

    [作者按] 关于马云“要成功不要读太多书”的所谓“读书门”事件,本来我只想一笑而过的,可过了这么几天,还是没有办法忘却。因为“不要读太多书”这个声音太刺耳了,我不知道有多少年青人会因为在当前这个信仰缺失社会,会受到马云这个观点的误导。所以,还是忍不住写下了这些字……


    一个星期前,微博上流传着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先生在金融博物馆书院读书会上的讲话,全部内容无法得知,但其最后一句是“我来就是想告诉大家,别读太多书”。也正是这句话,使得马云先生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谈资。虽然大家可以因为马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个性言论”来讨论的不是到底应不应该“读太多书”,但我却更愿意深入另一个话题: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是否时刻应该把自己的个人行为与自己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

    如果你自认为是个“人物”,而且大家也认为你“是个人物”的话,那就说明你对许多人有足够的影响力。也就意味着,你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他人带来影响,会有非常大的“外部性”(externality)。如果你的行为只对自己带来成本或收益的改变,我们可以说你的私人决策是由你私人来承担成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的行为改变了其他人的成本或收益,这说明私人决策带来了社会成本问题。所以,当后者发生时,我们就无法再忽略一位知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问题了。显然,你的言行越具有建设性,给他人带来的“收益”越大,你正向地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但是,如果你的言行具有消极性或误导性,给他人带来“成本”越大,是所谓的负外部性,说明你无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带来了由社会承担的成本。比如,如果你的“粉丝”或其他年青人、少年,因为你的“劝告”而放弃读书、放弃学业、甚至不再学习,那马云这些“个性十足”但却有欠考虑的个人言论,就确确实实地带来了很大的“社会问题”。你收获了被关注的快感(当然,你也可以说马云不需要诱导别人关注),而其他人得到了困惑乃至痛苦,这样的收益与成本不对称结构,需要世人的警醒与反思。

    其实读不读书,读多少书、读什么样的书,完全是个人私事,当然也是马云自己的选择。但是,如果是非要在公众场所“循循善诱”,那就涉及到影响他人选择的社会问题了。马云说:“读书像汽车加油一样,加满油你得知道去哪里。装了太多的油就变成油罐车,我看有两种人不太会成功,一个是不读书的人不太会成功,第二个是读书太多的人也不会成功”,所以他来做发言,“就是想告诉大家,别读太多书”。当然,前面的一段话,人们可以有多种解释,比如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要深入浅出,书要读、实践也要重视,等等,但是,以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的身份,来专门告诫别人“别读太多书”,似乎有些过于片面、太自我了吧?

    这中间首先涉及如何定义“成功”的问题。可能马云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成功了,其他人如能达到他的水平,就算比较“太成功”了。“成功”是一种追求,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做出来阿里巴巴算成功,做不出来阿里巴巴的人就不算成功吗?所以,即使你在做成阿里巴巴之后的对读书的观点,也不一定非要推销给没有做成阿里巴巴的人来接受吧?因为阿里巴巴的成功,所以马云的影响力更大。这使我想起一个贴子:“当你没有成功时,什么秘诀都是狗屁;当你成功后,即使是个狗屁,也会被视为秘诀”。当前我国的社会,恰是一个信仰缺失的社会。那些在追求成功路上的年青人、拼搏者,更需要获得正确的、合适的价值观引导,得到更多的知识与他人的帮助。如果不小心看到了马云这个正式的“告诫”,便追随马云的逻辑而放弃了读书,那这个社会就会陷入更大的危险之中。

    其次,我们看来确实需要讨论“读书”的问题。书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们获得力量的主要源泉。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们获得知识无外乎两类主要渠道:书藉和他人。书藉承载了前人归纳的、经过验证后的方法、技艺与经验,它可以使后来者较系统地接受人类的精神财富,所以,读书是一种通过理性途径来获得知识的自然方式。在书藉面前人人平等,不同的人在未获得的知识面前,都是处于未知状态的。不过,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我相信收获是大不一样的。通过读书,人们其实象在照一面镜子,可以在阅读中反思自我、陶冶情操,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透视世界,能够在普遍接受的社会正义准则背景下确立自己的信念,来判断自己的行为,理性地塑造自己的目标和行为规划。

    当然,通过“他人”,也可以获得知识和帮助。然而,这个途径更多的是“人格化”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关系,传授的标准与方式各不一样。所以,要想从他人那里获得帮助(比如机会、资源、经验、决窍等),你首先要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什么叫亲密关系,就是你要与他的价值准则相当接近、要接受他的行为方式、要与他更仿像、要获得他的信赖之后的关系。当关系亲密到一定程度了,你才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与书藉面前人人平等不同,关系面前人人是不平等的。因此,你得到这个东西一定是带有个人烙印的,并不一定与社会正义观一致。比如,你通过对政策制定者的关系投资而恰好又赶上了好时机做大了事业,所以认为关系更重要,读书的确无用,这样的观点在你的时代可能是合适的,尽管是不对的。但是,在下一代年青人的时代,这种“关系动力学”的逻辑可能根本行不通。所以,把自己成功的私人经验,当作普世规律或教条向世人宣讲,是一种静态狭隘的价值观,是一种对社会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读书与学习,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备部分与根本动力。人们之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无忧无虑地快乐读书、上学,其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幸福的状态下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然后不致于在面临残酷的现实世界时迷失自我。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不应该是告诉他做事的方法与技巧,而应该是做人的道理以及与他人相处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宗旨应是“育人、育德、育智”,而不应该灌输更多的功利性因素,比如升官司、发财、追名、逐利等。一个太过功利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不过是一个个“功能化”的“功利精英”,他们更多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获利机器”存在,而不是一个社会道德意义上的完整的人。果真有一天如此,那是整个华夏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悲哀。阿里巴巴作为中国的旗帜性企业,而马云作为这样一家企业的掌门人,比较随意地发表这类言论,有可能给中国本来就倍受批评的教育体系带来新的混乱。而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可能在某类技能上不会十全十美,但在有关价值导向方面的修养,一定是超一流的。只有这样,他才能为他的队伍和追随者时刻指点正确的方向,去做正确的事情。这时候,领导者是幸福的,他的追随者是幸福的。这样的领导,是一个首先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其次创造物质财富的领导者,在承担起一定社会责任的同时,也用理念和信仰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读书与学习,是一个能够正视自己、包容他人、理解社会的一个通道。我非常认同“上书房行走”先生的观点:“同样是富豪,同样从事科技行业,已故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就绝不会说出这种话。尽管乔布斯本人主动从大学辍学,但他毕生对哲学、文学、艺术和音乐抱有强烈的热情,那本《一个瑜伽修行者的自传》,他几乎每年都要读上一遍。苹果产品中体现出的极简主义美学与乔布斯对禅宗理论等东方哲学的偏好直接相关。苹果公司的成功与乔布斯深厚的人文素养有极大关系,这一点已为业界所公认”。乔布斯、盖茨等人,虽然都大学缀学,但他们用实践证实了他们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去给他人施加不确定的影响。他们在工作要求上异常苛刻,但在与人相处过程中更懂得如何包容别人、尊重别人,他们理解了所在的社会,所以也赢得出社会的理解与尊重。不知道马云先生对此如何感想?也有可能会说,人们推崇乔布斯、盖茨等人,是因为他们拥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和头顶光耀无比的光环,但是,有钱人的并不只有他们几个,为什么其他人无人提及,而这几个人却始终牢牢占据我们认知体系的中心位置呢?

    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卓越的领导者总是会把后者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如果没有社会,个人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基础。读书,虽然对一个来说是一件小事,但对十数亿的中国人来说,如何看待读书,却是一个事关国家未来的大事。作为一名大众关注的“意见领袖”,如何处理技术方面的问题容易理解,但如此直白地挑战社会亟需的主要价值观,的确有欠考虑,理应拿出实际行动,来避免混乱的蔓延。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不失是一种负责任、敢担当的领导行为。

    行笔至此,在新华网“上书房行走”先生的博文上看到对“要成功就不能读太多书”的一组调查数据:同意的为22091票,反对为81580票。对这个问题,大众的主流判断不用多说,单就竟然有10万多人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来看,马云显然是被视为公众人物来看待的,那就更有义务来注意自己的言行了。当然,赚取足够的眼球已然不是问题。但是,我宁愿相信这不是马云的最初动机……
    作者:石军伟 发表:2012-11-18
    侬好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