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牡丹
  • 积分:12609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9/12/20 15:25:26
  • 楼主(阅:79423169/回:0)管理是门“手艺活儿”!为何商学院教不出顶尖管理者?


    在传统思维中,有些人将管理看成是一门“科学”,与“管理学”划上等号,只要掌握了管理学的全部知识,就能成为成功的管理者;有些人将管理看成是一门“艺术”,貌似需要一定的天赋才能掌握。这些片面的理解,造成了我们对管理的模糊认知。


    笔者从事管理工作多年,感受最深的就是管理型、领导型人才培养的不易。笔者认为: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不应被视为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或可简单复制粘贴的知识,而应被视为一种技艺——一种理论知识与实践体悟相结合的技艺。这种技艺具有可学习性,可以通过后天的刻意练习而获得,实现从知识到价值的转化,更可以通过有意识的传承被后来者掌握。


    为何商学院教不出顶尖企业管理者?


    要想经营好一家企业,仅仅掌握管理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可简单地认为,接受过MBA教育的人也相应具备了管理者的能力。很多人虽熟读各种管理学经典,熟知各种定律原理,却依然难以成为具备出色领导能力的管理者。这是因为管理不能像大部分自然科学一样,仰赖从书本习得的知识和实验室试验的结果。管理固然有科学的成分在,但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又有所不同。其差异在于:科学是一个建立在一切客观事物的形式、性质、规律、组织均可重复、可验证、可量化、可预测基础之上的有序的理论知识系统。


    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管理者依靠经验体悟做出的主观判断,往往比理论知识本身更能左右成败。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技艺高超的工匠“轮扁”,被征召到齐国的宫殿制造车轮。有一天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做车轮。轮扁问齐桓公:“请问大王读的是什么书?”齐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轮扁又问:“圣人还在吗?”齐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不过是圣人的糟粕而已。”齐桓公大怒,要他做出合理解释。


    轮扁说:“我是从自己造车轮的工作中亲身体验出来的。我造车轮,快了慢了,松了紧了,轮子都不合规格;只有不快不慢,不松不紧,得心应手,才能做出最好的车轮。然而,造车轮的经验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把其中的体验明白地告诉我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造车轮的精髓。所以虽然我已经70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像圣人的书也是一样的,那些圣人很伟大,但是他们自己所体悟出来的不能言传的精妙道理,已经随他们一起死去了,所以书里留下的都是糟粕啊。”


    这就是《庄子.天道》中“轮扁斫轮”的故事。正体现出老子所言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一种体验,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理解它,没有人能够凭空想象。轮扁虽然是没有读过书的平民,但他所讲的道理却极为深刻。


    中国在古代就是一个以技艺见长的国家,上到读圣人之书、治国理政,下到车轮制造,乃至绘画、雕刻、烹饪,都可以从技艺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宋代黄庭坚亦有诗曰:“丹青妙处不可传,轮扁斫轮如此用。”技法熟练的人可以成为画工,却不见得能成为画家。其原因就在于,画工往往不能做到像画家那样得心应手地运用技法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独特感悟,而只能机械地使用技法复制模仿他人画作。同理,懂得管理中的“技法”(即管理知识和工具)的人,也不见得能成为出色的领导者。要成为出色的领导者还需要加上管理工作中的亲身体悟,才能将工具、方案、模型等抽象的理论工具恰到好处地学以致用。


    管理的技艺,是驾驭复杂系统的能力


    管理是一种技艺,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个“技术活儿”,它可以是一种方法,也可以是一个过程。面对千差万别的管理对象和变幻莫测的决策环境,学习管理技艺,目的是能够在复杂局面中灵活处理问题,让企业这个复杂系统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科学是关于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探索,其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是静态恒定的,研究所得结果在同等实验条件下可重复可验证。而领导者管理的对象,则不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完全等同的条件极难复制和重现。与科学研究对象的相对静态有所不同,科学实验不会改变研究对象本身的特性和规律,而在管理工作中,领导者和管理对象之间则呈现出互为反馈的动态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领导者工作的深入,管理对象会随其影响产生变化。正如量子力学假想实验中,观测者的观测会影响到处于叠加状态下的“薛定谔的猫”的生死状态。


    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领导者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以“非均衡”为常态的市场环境,领导者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全知全能的,而应根据当时所处的情景,搜寻适当的策略。为保持决策的准确性,领导者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迭代。在管理实践过程中,领导者也应积极地从管理对象的反馈中积累经验感悟,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管理策略和理论体系。


    更多时候,管理是件复杂的事情,而不是难事。管理需要的不是像物理学公式推导般的数学运算和理论基础,而是直面企业管理实践中错综复杂的人和事,抽丝剥茧、统筹规划、以简驭繁,以至得心应手,运筹于帷幄之中。


    “学、思、践、悟”缺一不可


    管理的技艺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但需要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其中“学、思、践、悟”是必不可少的四个环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大多数人对《论语》最直接的认识。可是,人们在日常表达中,经常把学和习连在一起使用,但是学与习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学,是指从一个领域的核心知识出发,向外探索并接触新事物,获取新信息,并将碎片化的信息返回于大脑进行存储的过程;习,则是重复,在长期反复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回顾新信息,建立新的内部连接,把碎片化的新信息植入大脑中既有的知识网络深处,成为自身认知系统的一部分,以备随时调用。


    很多人误以为尽可能多地接触新事物,把新的信息搬运到大脑中就是“学习”,这其实只包含“学”的部分。“习”才是更重要的——这是将信息不断内化为自身意识的过程。通过“学而时习之”,所获得的知识和感悟就会变成一种自动化的意识。


    所谓学以致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获取并存储信息;二是当任务出现时,可以迅速调用信息指导实践。从轮扁斫轮、庖丁解牛,到“陈康肃公善射”,十发中八九、卖油翁将油从钱孔注入葫芦而铜钱不湿,都离不开“惟手熟尔”的“习”的过程。所有技艺都是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的。


    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也一样。管理有可通过语言文字传承的部分,如:原理、定律、数学模型、方法工具等理论知识。以及不可通过语言文字传承的部分,如:实践中的经验体悟,管理工具运用的火候分寸。


    领导不能单纯从“教”和“学”中获得信息,更要不断在“用”的过程中进行体会,从而完成“习”的过程。通过不断反复地体悟,进而使知识从经验中来,经验再从工作中来,建立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理论作指导,实践出真知,如此日积月累逐步将领导能力培养出来。


    美国哈佛商学院自1908年建院以来,其工商管理类课程大都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使学员置身于特定管理情境之中,为学生提供与实践极其近似的实习氛围,进而进行恰当的引导,激发学员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和决策等能力。MBA等课程还要求学员必须具有不少于3年的工作经验。因为具备一定实战工作经验的学员,才能通过分析观摩,更好地消化吸收案例中的精髓,理解管理方法和工具的灵活运用,并利用所学有的放矢地将日常管理问题各个击破。


    管理技艺该如何传承?


    谁都追求基业长青,但一个成功的企业有时却传不到后代的手中,随着企业创始人或者“掌舵人”的离世,企业也会跟着倒闭或者转手他人。为了让企业能够不依赖于任何个体而独立生存下去,必须把管理的技艺有意识地进行传承。


    最好的领导者不是被“培训”出来的,而是在管理实践和探索中“自涌现”出来的。除了对管理人才个体的重视和培养,笔者认为一个能够不断涌现出成功领导者的企业,必然离不开完善的干部逐级培养和遴选机制,离不开可持续不间断地从基层逐级培养和选拔管理人才。


    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了“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认为文臣武将,特别是高级官员和将领,必须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否则就可能是纸上谈兵。


    处于管理人才梯队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需要掌握不同的技艺传承方法。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要采取“导师制”,通过“师带徒”的方式,以师徒之间“学、练、带、悟”的持续互动循环过程,将管理这门技艺不断传承下去。要对相对低层级的管理者进行指引、示范和修正,从而激发其不断思考、完善与提升。如此不断循环往复,最终使相对低层级管理者达到“悟”的境界。


    对于基层管理者而言,一方面要引入“赛马机制”,从中挑选有潜力者进行培养、塑造,同时“千里马”们也要有目的地完成“学”与“习”的过程,并从实践中不断“悟”出管理真谛。








    热爱生活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