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87398433/回:0)日本旅游景点的指示牌太多了?文:中岛惠:近来我读了一本名为《观光亡国论》(中央公论新社出版)的书。这本书由来自美国的东方文化研究家阿列克斯·科尔(Alex Kerr,在京都生活)和日本记者清野由美合著,指出了在日本蔓延的旅游公害的问题点等。 科尔在书中写到,旅游公害是指这样一种情况——超过容纳能力的游客涌入以京都为代表的旅游胜地,交通、景观和居住环境等方面不断出现问题。 旅游公害不仅限于京都,在全世界都成为问题,但很多情况下都没有采取具体对策。科尔收集日本国内外的事例,在书中提出问题,阐述了应该采取的对策等。 我关注和产生共鸣的部分是“指示牌公害”。书中指出,过多的指示牌正在给旅游和日本文化造成负面影响。我作为日本人,一直以来对日本指示牌过多的情况没有多想。相反,我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非要评价好坏的话我觉得这是一种“体贴”,因此对外国人指出“过多”的看法感觉很新奇。 据科尔表示,在日本,来到神社寺院的附近就会有“到〇〇寺还有500m”的指示牌,停车场有“入口在那边”的指示牌,大门上有“此处是重要文化遗产”,神社内有“洗手间请往那边”,庭园前面有“禁止拍照”,美术品旁边有“禁止拍照”、“不要触碰玻璃”、“请安静”等指示牌。实际情况确实是这样。 在参拜之后,还会遇到数不清的指示牌,例如“商店请往这边”、“前方有休息处”等。不管是历史多么悠久的神社寺院,走入其中,都是随处可以看到写有“院内禁止吸烟”、“请勿在此停留”、“危险。请勿触碰”、“请勿翻越栏杆”、“请勿进入庭园”等字样的指示牌。 如果将日本旅游景点的指示牌进行大致分类,主要有“说明与引导”、“提醒”、“营业”、“宣传与通知”。“说明与引导”是关于相关场所的历史、地图、路线、出入口、洗手间等设施的介绍。“提醒”指的是禁止拍照、禁止进入栏杆内、禁止穿鞋入内、严禁烟火等限制来访者行为的内容。“营业”指的是礼品柜台的介绍,而“宣传与通知”指的是“〇周年纪念”等有关宣传的用途。 据科尔所述,在旅游产业领先的欧美,并未出现像日本这样旅游景点到处都是指示牌的情形。 科尔介绍称,在欧美,即使没有指示牌,游客也很少迷路。现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SNS)发达,只要有一个低调的指示牌就可以了。作为应对举措,科尔建议做好这3点:①减少指示牌数量、②讨论指示牌的位置、③改善设计等。 另一方面,科尔也列举了“好的指示牌”的例子。三重县的伊势神宫已经实施了上述3项对策,下功夫避免损害院内的庄严氛围。据称在有指示牌的地方,用毛笔字写在木牌上,避免破坏氛围,而还考虑到悬挂指示牌的位置。 我也去过伊势神宫的内宫和外宫,能感受到与其他神社寺院完全不同的庄严氛围。究其原因,指示牌的数量可能多少产生了影响。 如果增加这类“好的指示牌”、减少总在提醒游客的糟糕指示牌,或许就不会破坏景观。当然,也有人担忧“如果没有指示牌,不文明的人会不会进一步增加?”,但影响到景观、让参拜者心中留下坏印象也不是好事。 另外,科尔还对外语指示牌提出了建议。 近年来,作为接纳访日游客对策的一环,外语指示牌正在迅速增加。福冈县的一处寺院由于外国游客存在不文明行为,设置了用12国语言提醒游客讲礼貌的指示牌,可据说没什么效果。科尔指出,“仅用日语、英语和中文3种语言就足够了”。他建议称,现在有可以自动翻译的APP,如果一定要采用多种语言,那么将说明宣传册和语音导览改为多语言即可。 这一点或许还有更多的讨论余地。不过,日本的指示牌的确太多,不光是旅游景点,在公共交通工具等各种地方都有很多。平时很少有机会对在自己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产生疑问,但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试着想想“理所当然”是否正确也是一件好事。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