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山
  • 积分:30596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3/13 20:24:03
  • 楼主(阅:39614349/回:0)事情成功与否,往往就差这一种能力


    稻盛和夫说:“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几率,恐怕不足几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从这里开始。”


    人们喜欢研究所谓成功人士的特质,除却片汤话,倒是真能找出一些:比如实力、勇气、魄力、担当……还有一点,也是最“可怕”的一点——勤奋,勤奋到持之以恒,甚至习惯成自然。


    有时候,你不禁要问:他们怎么就那么勤奋呢?为什么自己下定决心后只能保持两三天,计划要做的事情永远停留在开始阶段,就像曾经背的那本单词书,你印象最深的还是开篇第一个单词abandon……


    问题在于,很多事情,如果只努力那么一两下、两三下,是没有用的。


    昙花一现的努力,都是伪努力。


    工作上认识个老哥,四十多岁,有意思的人。


    他在一线门户做过电商一把手,后来出来单干,又经历过两次创业。无论职业经理人,还是创业当老板,他保持着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的习惯。


    和他喝过一次酒,发现个有趣的事情: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他却从没感到过“痛苦、难受、度日如年”。创业之路,百转千回,困难挫折如同家常便饭,但他的目光并没因此黯淡。他相信,“人生本来就是由开心和不开心串起来的”。


    老哥的事业做得不小。但他有一样特质,尤其吸引我的注意:努力常态化


    这点特质,在我认识的许多大牛身上都能看见:


    高铁上,机场里不停的用手机处理文件。


    他们不会觉得以上这些有多了不起,他们不会被自己“熬夜一次”而感动,他们也不会把这些发到朋友圈,然后写上“我也是挺拼的”。


    这些努力,不需要心理建设,不需要自我说服,不需要意志力驱动;这些努力,是潜意识的自发行为,是肌肉记忆的习惯动作


    在我的视角里,这些点点滴滴、无人关注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常态化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常态化努力的对面,是间歇式努力


    你办了一张健身卡,决心重塑自己的身体和生活。1月1日开始,12月31日到期,中间只去过两次。


    你买了英语六级的单词书,占了图书馆的座位,雄心勃勃要大干一场。最后脑子里,除了对abandon滚瓜烂熟,什么也没留下。


    你朝九晚五地上班、浑浑噩噩地过活。你觉得百无聊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你决定每天下班回家后,拿出两个小时充电和学习……回家的那一瞬间,着了魔一样,懒神附体:凌云壮志滚一边去,打开电视、端上平板,舒服地窝在沙发里。


    你的生活特别像那本六级单词书:书的前一小段被翻看了无数次,页角都皱了;后边的内容,崭新如初,少有触及。


    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又是关乎成败的大事。这些细节,折射出的是努力的属性。努力常态化是牛逼与否的分水岭,各自延伸出的,是截然不同的轨迹。


    多数人只是在热血和堕落间徘徊:一段时间,猛冲猛打,自己感动哭了;一段时间,懒散放纵,行尸走肉一般。


    我相信,每个人都努力过,都有过热血沸腾、立誓发狠的时候,都有过奋进狂飙、强力输出的经历。然而,平庸和杰出之所以泾渭分明,那是因为,平庸者的努力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统的,走走停停,断断续续。


    我们有时候会想,“我都努力过了,为什么还是没得到好运气”。实际上,努力不是重点,常态化才是关键


    昙花一现的努力,都是伪努力。


    高中时,同桌和我的关系,类似于皇马巴萨。


    他是最令我胆寒的人:下午期末考试完毕,晚上还默默去自习——我的竞对啊,连半天都不让人休息。我心都要碎了。


    可怕之处在于,他风轻云淡、面沉似水。一切发生得如此自然,不需自我说服,不需心理建设……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努力常态化的人最可怕:对这些人来说,努力不是一项需要分配的工作,而是自然发生的事情。不管喜恶高低、状态好坏,他们能随时进入角色,在过程中找到感觉和快乐。


    普通人最大的问题是:干活看心情。状态不好,身体微恙,就不干活了?不存在的。这么娇贵,哪里是成事的样子。你玩王者荣耀、刷微信淘宝,需要心理建设么?需要状态好么?


    当年彭德怀在左权县召集干部会议,与会者饿得连坐都坐不稳,彭将军只好请大家躺在炕上开会——画面虽然醉人,这才是成事的状态啊。你当兵打仗,事情来了,你说我今天心情不好,那你不做炮灰谁做炮灰啊?


    顺丰这些年高歌猛进、气势如虹,和老板王卫的职业习惯不无关系:创业二十年,每天工作14小时是太正常的事。王卫是很有危机感的人,三个月没有变革创新,就会觉得危机四伏。


    地产大佬罗康瑞是瑞安集团的主席,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罗的崛起,可不光靠家里:大学毕业,找家里借了十万块,整整七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一天休息……


    朋友在广州面试了几家游戏公司,都要求一周上六天班,每天朝九晚九,这是广州行业常态。你以为你很努力了,可在别人眼中只是基本工作要求而已。广东的游戏做得那么好,奖金发那么多,有它的基础逻辑。都说勤能补拙,更何况人家"拙"么?


    我不是“工作玩命”的拥趸,我厌恶“要成功,先发疯”之类的毒鸡汤。我认为,任何透支身体去工作的行为都是不明智、不值得的……


    但实际情况是,对于多数创业者来说,不经历5至8年、每周7×12小时的奋斗很难有大成。一个草根,想在北京有所成就,每周60个小时的工作量是标准配置。


    5×8小时的时间表,远远不足以支撑你出人头地。你家境平平、智商普通,你只是玩玩打打、优哉游哉地做一做,就想成功,凭什么?我不认为那个运气万里挑一的人是你。刚加了两次班,就好感爆棚、天下在手,这样的人注定没有出息。


    工作时间是表象,它的本质是努力常态化。它保证不了你成功,它只是基本配置。它需要你坚持不懈、数年一日、持续输出,需要你有坚如磐石的耐心。


    有多大耐心,才配得上多大野心。没毛病。
    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努力无用的论调,变得非常受欢迎。


    我们说,“人的命运,不光依靠个人努力,也要依赖历史进程”。话虽如此,但不能抹杀努力的意义。


    努力无用也好,阶级固化也罢,多数时候,是不努力者的借口。一个人,连力气都没有用尽,还谈什么方法、理想和人生?


    在我的公式里:成就=天赋×运气×努力。其中,只有努力是我们唯一能掌控的东西


    努力当然是有用的,扪心自问,你做12个小时是不是比8个小时更有产出?如果不是,那你也太弱了。


    这里的努力,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月两月,甚至可能要一两年才能看出端倪。可惜大多数人在回报来临之前,选择了放弃。努力一两下就有回报?哪有这样的好事。


    我们总认为付出够多,得到太少。其实,还是付出得不够:一般的,把付出打一折,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才符合世界运行的规律。


    持续而稳定的输出十分重要:拆开来看,只是一件件小事;时间长远,便是天与地的距离。


    这就是努力常态的意义:当努力的因子融入你的血液,当努力对你根本不算一个要求,相信我,你会看到一个新的世界、新的自己。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