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巴山夜雨
  • 积分:1682
  • 等级:硕士研究生
  • 2019/3/31 11:46:36
  • 楼主(阅:83782239/回:0)印尼邦加燕窝


    驱车行走在印尼邦加岛的公路,在沿海空旷地方,会看见一座座深灰色的古堡式的碉楼,楼高三到五层,周围开着不规则的小窗。"古堡"周围还有椰子树。那不是守护海岛的军事工事,那是燕窝屋。燕窝已成邦加人的丰厚经济收入來源。



    纯正的毛燕,还没有经过加工。



    剔毛之后并置入模子,成为加工后的盏燕。



    已经成为商品可供上市的盏燕。


    邦加岛在中国海的最南端,太平洋迥游鱼群的必经水道,历史上有过海燕棲息的优美环境,百多年前,荷兰人在邦加大规模开採锡矿,摧毁原始森林,倒海翻江的挖矿洗矿,破坏了原生态,加上移居人口的无序掏摘燕窝,海燕几近绝迹。直到八十年代,大部分矿区已无开採价值,机械化作业停顿,生态才得以渐复。



    典型的燕窝屋,多见于邦加勿里洞、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及廖内等沿海地区。


    九十年代初,印尼大旱,苏门答腊,加里曼丹两大岛发生大规模森林火灾,幸免于难的海燕飞到邦加岛重建家园,邦加人开始经营燕窝生意了。


    开始,海燕飞到破旧的庙宇和破落户人家失修的大宅筑巢,因为这些破旧的建筑已经几乎沒有人气,海燕得于享受安静环境,加上滩涂址沼泽地有大量的海洋生物及昆虫,海燕的繁殖极快,四十天就产一对新燕,每对海燕每四十天都有一个燕盞。这种几何级数的增长是很可观的。四十个燕盞重一公斤,售价一万元人民币。只要有一对海燕飞到屋里筑巢,五年时间就可以每月收入两万元,而后的收入也是几何级数的增长。庙竹公发达了,有的破落户也中兴起來,重振家业了。



    工人摘取成熟的燕窝,也有严格的规程,长到什么时候才能摘,否则燕子飞离它栖。


    很多有心人也研究燕窝生产,他们想了很多土办法,把自己住的旧房屋腾空下來,在屋里用音响播放海燕的叫声,有的把海燕的粪便抹到墙上地上,用气味吸引海燕。


    比较成功的是把家燕转为海燕。家燕,又称坭燕,它是含坭筑巢,不出燕窝。在家燕孵蛋的时候,偷龙转凤,将家燕的蛋拿走,換上海燕蛋。孵出小海燕,家燕饲谓,长大后它会到海边找食物,成熟后产卵前就会吐唾液筑燕窝。而后每四十天筑巢产两枚燕卵,母燕孵二十天就出來一对刍燕,这样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为主人家带來用不尽的财富。


    近十年,很多有钱人投资燕窝屋,也是从有心人研究心得里取得的成果。海燕喜欢安静,阴凉而湿度较大的环境,还要有空旷地方可以飞翔喜戏,离海岸滩塗不远于十里,附近还要有小溪或湖塘,有大量的蚊苍或昆虫,让海燕在傍晚归巢的时候,也有低飞的昆虫足夠它们低飞捕食,作为它们的晚餐。人们就都用人为的方法达到海燕的需要。


    建筑物是古堡式,外墙深灰色,如海上的岛礁。海燕高飞时便于寻找。海燕飞回到古堡附近,有椰子树,水果树,电线桿之类的空中架设作为落脚处。高飞回巢的海燕会在落脚处作中转降落,然后它会对准习惯了的小窗口,飞箭似的进入古堡里。里面还有一些用木条,木板搭建的小平台,让海燕不慌不忙的认准自己用唾液和羽绒混合筑起來的安乐窝,再跳跃进去渡一霄溫亲的黑夜。会从中转站再起飞盘旋寻找自己的燕窝。


    香港和内地放在大玻璃罐陈列和售卖的燕盞,是经过加工再造的。原生的燕窝并不是那个样子的。一看就知不是"坚"的,试想,"一条毛都无",粗粗糙糙,周围通气,会从那地方孵出小燕么?真侮辱造物主造出的海燕的灵慧,你还想吃了会补身!燕以海边的小鱼小蝦昆虫等小生物为食粮,原来是棲息在海边的或是岛礁的石洞里面,用它的羽绒渗和唾液构筑巢产卵和孵蛋。小燕飞离燕巢后,独立生活,数月成熟,又筑巢繁殖。真燕窝形状似中国北方的窝窝头。


    加工真燕窝是很麻烦的活计,八十年代前,燕盞是原燕窝,毛绒绒的,得用温水泡一个钟,待它溶散了,再很细心的将绒毛剔去。搞一个燕窝得花一两个小时。


    邦加人学习马來西亚的方法,用作坊式加工。把收购回來的原燕盞泡溶散后,用离心机分离绒毛,再用人工剔干净,然后把燕窝粒铺在竹制的模子上,刷上粘合剂,用烤箱烘干。就是我们见到的市面上卖的燕窝。有没掺假就不得而知了。


    燕窝有没有营养,还沒见有营养学家作科学的化学分析的文献报告,一般认为燕窝是蛋白质。旧时中国皇帝吃尽了人间生产的食物,总想找出普通百姓吃不到的才能"显贵",所谓"与众不同"是也。往往标榜"山珍海味"能滋补健身,吃得多可以"无寿无恙"。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层层效法,以讹传讹,燕窝成了嫔妃仕女养身住颜的尤物了。


    笔者亲尝多家出产燕窝,有人试过日食燕窝一盞,连续有年,也还是会感冒会生病,不过,吃过后确有飘飘然的做了"皇上"的感觉,此外,沒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前些日子某牌子燕窝带电视台去印尼拍视频,玻璃燕窝屋,屋里晚上还能看见星星月亮。假如你是海燕,造物主把你造出來是放在海岛上的石洞里,没有树枝草枝,连坫土都缺乏,得用自己的羽毛代替草枝,用唾液代替坫土,千百年來世代传承。



    燕窝屋的内部构造设计。


    现在,人间的救世主用现代化无基化的材料建造豪华的通明的別墅让你在那里做皇帝,恐怕无福消受吧!传宗接代大概也"无能"起來了,环境绝然的不同,不吓死才怪。


    有勿里洋商界成功人士告诫过年轻一代人,善经营的人是会销售!能做出产品的聪明人多的是,什么东西都有大把人能做出來,你会卖就行。


    收购燕盞的生意在帮加已成贸易链,会做生意的人又何须燕子屋,他们有加工作坊就赚大钱。这些腰搀"百吊""千吊"(注:印尼币一百万盾,华人称"一吊",中国古代"一吊钱"——一百个铜钱穿在一起称"一吊")收购燕窝的作坊老板,驾车外出时车上放着手枪。晚上睡觉时,枕头下放着手枪。足见很没有安全感。



    邦加南部的沙横镇的燕窝屋很多。当地马来人乡亲见到我这个外面来的回乡客,问的都是:是不是回来建燕窝屋?


    家里有了燕窝以后,花钱无忧了,生活质素大大提高,本是大好事。但绝对不会平安无事。如果是在祖屋里住出燕窝來,得同百十位堂兄弟表兄弟打官司,年复一年,不胜其挠。印尼是行荷兰的法律,遗产传承男女平等,祖先的后人过百之外,穷时屋子破破烂烂没人出钱修理,谁住谁负责。有燕窝了,矛盾的普遍性出來了,终是混战不休,不少悲剧收场。







    我有我的精彩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