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0394644/回:0)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下】布鲁希克驾驶的大客车是唯一闯进西柏林的“成功者”,但他与车上的伙伴也都在弹雨中全部殒命。 布鲁希克和他的同伴们利用大客车冲击柏林墙的行动从一开始就被发现了。军警从多个方向向客车密集射击,客车起火燃烧,弹痕累累!还好,客车质量过硬,不但没有熄火,还在布鲁希克的驾驶下奋勇加速,一声巨响,柏林墙被撞开了一个大缺口,整个客车冲进了西柏林 欢呼的人群拥上来迎接,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驾驶座上的布鲁希克身中十九弹,已经停止了呼吸。他是用生命的最后意志坚持加速,冲向柏林墙的。 柏林人开始讨论,布鲁希克究竟有没有看到他梦想的西柏林?现场录像显示,客车驶入西柏林的土地之后,布鲁希克还有一个抬头的动作。德国人的结论是,那时候他还活着!他的眼睛最后映出的,是他梦想中的西柏林——他是一个成功者! 这个镜头我也看了,我觉得,“身中十九弹的布鲁希克在驶抵西柏林土地时还活着”这个结论不够严谨。柏林人宁愿相信布鲁希克那时还活着,而不愿相信那只是由于车身的颠簸造成的。德国人作出不严谨结论的时候很少,这一次的结论虽然不严谨却可爱而美丽。谁又不希望这个年轻人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快乐的呢? 柏林墙倒塌以后,新建成的文化宫设计很特殊,建筑之间均用伞状结构连接,原柏林墙西侧的“死亡开阔地”成为一个罩在伞下的广场。我的德国同学说,这是因为,在这片开阔地上,无数逃亡者因为没有任何隐蔽物,只好强行穿越枪弹织成的火网而失去生命。现在,德国终于可以为自己的公民提供隐蔽物了,尽管,已经太迟,太迟…… 德国人都是工程师 上面那段太沉重了,来一点轻快的。 德国人的机械设计和制造能力举世闻名,在柏林墙逃亡中,也充分体现了德国人民的技术水平。要按现在流行的歌来唱,那就是:“咱们这嘎都是德国人,咱们这嘎特产工程师,咱们这嘎香肠配啤酒,咱们这嘎都是活奔茨”(奔茨,即奔茨汽车创始人,德国工程师)。 1968年,一位东德青年利用河流潜水到达西德。大家心目中的潜水是什么样的?潜水服?潜水镜?总之,他一个人能有多大本事?一切都必须自己造,那么他最多是造一点粗糙的个人潜水工具吧?非也,这位青年自己造的是:潜——水——艇! 他用钢板自制了艇体,配的是摩托车马达,还有自制的导航、压缩气体等系统,就这样,他硬是在家造出了一艘小潜水艇。质量如何?我看可以通过ISO9002国际认证。因为这艘潜水艇在水下航行了五个多小时,才从西德那边冒出来,其间没有发生任何故障。有人说了,五个小时是不是太长了一点?航速不行呀。那是没办法的事情,你拿个小摩托的马达安在潜水艇上试试看! 这小潜水艇当然是一个奇迹,该青年的逃亡过程使他立刻在西德找到了工作,各大机械公司竞相聘用该青年为设计师。听说后来他还真在机械设计上大有成就。 有人能造一艘小潜水艇也就算了,没想到后面来了个更狠的,逃亡中一不小心,愣搞了个吉尼斯记录出来。 1979年的一个夜晚,从东德一个家庭的后院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气球下面的吊篮里装着两个家庭——两对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这个气球完全由这两个家庭花了数年时间手工制成,在此期间,两个家庭自学成才,从材料学、工程学、气体动力学、气象学……最后他们成功地在家庭的后院里制作完成了这个充气后可以高达28米的热气球。经调查,此热气球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热气球,因此被记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这个热气球在通过柏林墙的时候,被警察发现了。警察目瞪口呆之余,还算记得开枪射击。枪声一响,这个热气球良好的工艺水平就充分表现了出来。逃亡者操纵热气球一下升到2800米以上的高空,不但枪打不到,连探照灯都照不到!警察只好紧急呼叫空军支援,“米格”战机立刻出动,但是热气球在28分钟的飞行以后,已经完成了使命,安全落地。 问题是,当气球被发现以后,两家人决定立刻降落,以避免被战机击落。这一“紧急降落”,就打乱了原定的航向航程,降落的地点无法确定。到底是已经到了西柏林,还是被迫降在东德,谁也不知道。 估计在他们数年的学习中没有学习过心理学的功课,面对未知的前景,八个人都失去了验证的勇气。他们不敢走出这个气球,亲自揭晓自己的命运,唯一能作的,就是祈祷。 在他们降落二十四个小时之后,前来搜救的军人揭开了气球,他们对这躲在吊篮中的八个逃亡者说出了他们盼望了多少年的话:“你们自由了,这里是西德领土。”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钻研 下面这个故事,证明了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些事情,你是连想象都想象不出来的。 如果让你把一个人藏在小汽车里偷越柏林墙,你会把他藏在哪里?后箱?底盘?座位下面? 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想象得出来,把人藏在汽车的引擎部分。不要说那里因为发动机的缘故,温度高,废气多,人放那里多半不烫死也得憋死,就算没这些问题,您随便掀开哪辆车的引擎盖看看,怎么可能放得下一个完整的活人?也正因为如此,汽车通过交通站时,警察不会掀开引擎盖检查。 然而事实证明,那里可以放下一个人,而且这个人可以在引擎旁边至少呆两个小时以上,还保持清醒。九个从汽车引擎盖下逃越柏林墙的东德人可以作证——他们的故事甚至连金庸先生描写的‘缩骨功“也相形见绌。 据资料显示,他们都是把自己扭曲成……成……很难说他们把自己扭曲成什么形状了。总之他们把自己像塞橡皮泥一样一点点地塞进了引擎与盖子之间的缝隙里。然后就这样逾越了柏林墙。到达西柏林以后,他们要用一至两小时的时间,再一点一点把自己“还原”。先出来一条腿,再伸出一个头,逐渐的,一个人的形状硬是从引擎里升了起来。在录像上,一大群西德的热心人在旁边帮忙。但是很快,“不许帮忙”就成了规矩。因为逃亡者的姿势实在太古怪,只能由本人来逐渐恢复,没有经验的人只能是越帮越忙。 在香港电影里,警察或者匪徒经常从人行天桥上一跃而下,正好落在驶过的汽车顶上。这对于我们来说是电影,对于柏林人却是生活的一部分。 凡靠近柏林墙的高楼,都成了东德人“跳楼”的场所。不必担心,这里的跳楼可不是求死,而是求生。只要有东德人爬到楼上,表示出逃亡的意图,西柏林的同胞们就抬着床单被子蜂拥前来接应。逃亡者只要并且把握准方向一跃而下,就可以在空中逾越柏林墙,落到床单上。这可真正是名符其实的“飞越柏林墙”。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高的“运动天赋”。曾经有一家三口一起跳楼,六岁的孩子成功了,父亲和母亲却摔到了地面,一个摔伤了内脏,一个摔断了脊椎。在短短的“跳楼时代”,有四个人因跳楼而死亡。 年纪最大的跳楼者是一位77岁的老太太。她站到窗口往下一望,吓得瘫倒在地上。就在西柏林人失望地准备撤退时,东柏林的警察发现情况,冲进了大楼。警察破门的声音给了老太太无穷的动力,她冲向窗口,飞身而下……她成功了! 前面我说过,柏林墙西侧的一段空地仍属于东德,东德一再抗议西德群众侵犯了东德领土,接应的西德人只好换了一种方式。每当有东德的跳楼者表现出逃亡意向后,便会有一辆顶部放有海绵垫的汽车突然起动冲向柏林墙,跳楼者就把握这一刹那,裹着被子跳向汽车顶部。汽车又马上退回西柏林境内。直到东德痛下决心,把柏林墙东侧几百米内的高楼全部夷为平地后,居然还有人延续了这个“跳楼逃亡法”:一位德国工程师设计了一个强力弹射装置,他从东柏林市内的高楼上借助这个强力弹射装置起跳,“弹”了数百米到达西柏林上空,然后利用自己制造的降落伞缓缓落地——德国人的机械设计和制造能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一出空中飞人的好戏,也成为“跳楼逃亡法”的落幕绝唱。 俱往矣 在竖立了二十八年的柏林墙前面,我只看见过柏林人两次泪水。 一是在1961年,柏林墙正在竖起,那个时候,柏林墙还是“透明”的铁丝网,就隔着那一道铁丝网,千万德国人交谈着,互相安慰着。我注意到很多这样的镜头,一对衣冠整洁的中年夫妇,镇定地安慰着对面的年轻人,而那青年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问德国同学,回答是,那是一个个家庭,那一天,儿女或者因为工作,或者因为上学,或者只是一时的游玩,从东柏林走到了西柏林。而父母还在东柏林。 他们走到柏林墙边,来见对方最后一面。那对镇定的父母一定是在告诉儿女,从此你就要靠自己了,千万不要回东德来,你要在西德坚定的生活下去! 这样的父母一眼望去,竟然有那么多。 再后来,是198911月9日,东德宣布开放整个柏林墙。一时间,德国人疯狂地的涌向柏林墙。两德的居民拥抱在一起,哭泣在一起。我首次看见德国人这样的失控。人那么多,有的奏起音乐,于是人们一起跳舞,唱歌,欢呼和笑声响彻云霄,仅仅片刻之后,也许,不知道是谁,为了什么,忽然哭泣起来,也许,是为了二十八年以前送别自己的父母,永远不能再回到柏林墙边,再告诉自己一次,“你要坚强地活下去”。 于是哭泣声越来越大,千万人一起哭泣起来——在这堵墙下面,掩埋了一个时代。德国人毕竟是幸运的。柏林墙见证了德国人的痛苦,全世界分担着他们的痛苦,他们被关注着。然而,还有那么多的人,他们的痛苦竟然是完全默然的。 就在德国人面对柏林墙之后数年,数以百万计的越南船民逃向大海。没有录像,没有文字,更没有如德国那样,有同胞的援助。他们抱着和德国人一样的梦想,以一样悲壮的方式逃亡。而他们的死亡比例,高过德国人不知多少倍! 他们在哪里?他们的“柏林墙”何在?今天,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就陈列着一段柏林墙,但是,谁曾经为那些越南船民记录过什么? 现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还有没有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柏林墙下的悲剧”? 当我告诉那个德国同学这些的时候,他沉默了,然后说,“也许,总会一点点的好起来。”无论如何,柏林墙的故事已经结束了。而且,是喜剧性的结束。人间的故事,如柏林墙这般悲惨的并不少,能够最终这样收场的,已经很不错了。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