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68424664/回:0)东盟与印度将如何承接中国产业?(下)东盟承接中国产业进程的合理推演 就中国布局东盟的产业而言,东盟的市场与廉价的成本是主要吸引因子。一方面,东盟较稳定的政局与快速上行的经济给产业提供了优良的发展条件与大规模的潜在市场;另一方面,东盟低廉的人力与土地价格及特色的资源禀赋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从市场角度看,除去柬埔寨、老挝、文莱等GDP在东盟中最低的三国外,东盟国家进口中国的产品主要是机电设备、纺织服装、钢铁有色、化工、矿产、汽车等。其中东盟在机电设备、纺织服装、钢铁、有色加工等领域的进口额最高,中国的上述产业也最有动力转移到东盟。 从细分布局看,东盟十国中在2017年进口中国机电设备最多的是越南,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的全年进口额也超过100亿美元。纺织品领域,进口中国产品最多的仍是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进口额较大。贱金属领域由于细分项较多,需要拆分来看。钢铁领域,越南进口最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进口较多;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进口铜及其制品较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进口铝及其制品较多;印尼对镍及其制品有进口需求,但2017年全年需求并未超过1亿美元。其他有色金属进口规模较小,均不足3000万美元,尚难以对产业转移构成吸引。 从成本角度看,东盟的劳动力与土地成本优势较显著,而机电设备、纺织服装、钢铁有色均需要大量劳动力,钢铁有色还需要较大规模的土地。东盟对中国产业转移构成较大市场吸引力的产业大多能够充分利用东盟廉价的劳动力与土地。 从制度看,东盟各国均有专注于市场化发展方向的意愿,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在国际形势、特别是南海局势比较稳定时,无论在贸易还是投资,东盟各国对中国产业实行行政限制或歧视的概率并不高。考虑到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双边贸易投资走向深入,制度上对贸易与投资的支持还是比较显著的。 考虑到新加坡、文莱两国发展水平高,劳动力与土地价格偏高且国土面积较小,从市场吸引力与成本两个维度考虑,中国的机电设备、纺织服装与钢铁有色等产业转移至该两国均难获收益。商贸零售与其他服务业转移至新加坡与文莱更加适宜,且这些服务业面临较强的竞争,高端服务业相对更为合适。其中新加坡强大的金融市场可吸引中国的金融机构入驻进行国际金融业务,文莱丰富的油气资源与逐渐壮大的建筑业也需要对应的油服、建材等产业中的优质厂商进入。 马来西亚与泰国情况相似,对中国机电设备、纺织服装、钢铁、铜铝等有色产业均构成较大吸引力。同时,两国优质的旅游资源也将吸引部分中国相关服务产业通过独资或合资的形式进入。 印尼对中国的机电设备、纺织服装与铜、镍等有色等产业有较大吸引力,其优质的旅游资源也会吸引部分中国相关服务产业进入。 菲律宾对中国纺织品、钢铁等产业有加大吸引力;越南对中国的机电设备、纺织品、钢铁、铜铝等有色产业均有强大的吸引力。 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尽管拥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与土地,但其较小的市场规模暂时难以吸引大规模的中国产业进入。目前,农机、公路、铁路等规模不大的产业或受部分吸引而进入。另外,缅甸由于距离印度较近,或受到部分中国对印度市场感兴趣的机电、化工、钢铁、有色、纺织、塑料、橡胶等产业进入。 整体来看,东盟各国由于市场规模、资源禀赋、发展差异、地理位置等因素各异,从而吸引了不同的中国产业进入到不同国家,且短期内承接中国的产业结构比较稳定。然而从长期来看,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机电设备、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与钢铁有色等占地面积大且雇员较多的产业将向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转移。服务业将逐渐形成一定梯度,考虑到服务业的灵活性,部分服务业可按照发达国家—发展较好国家—相对落后国家的链条进行动态调整。 印度承接中国产业或将经历“三步走” 尽管印度劳动力成本较低,但考虑到印度营商环境仍需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仍偏向选择东盟国家而非印度。 中国对印度的投资将从基础设施建设与工程承包等领域入手,一方面是上述项目大多处于印度政府亟待发展的领域,且与印度政府合作具有较高的可信赖程度,还能利用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基建与工程项目较一般制造业而言对营商环境(包括交通、劳工制度等)的要求偏低,在印度目前的环境下可操作性更强。 印度政府正在改善营商环境上加大努力,从基建与制度上完善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可以期待未来印度的经营环境将出现显著改善。届时印度市场的吸引力将充分显现,中国制造业将增大对印度的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将受到廉价劳动力的吸引而搬迁印度。 在印度基建设施与征地、劳工、税收等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中国对印度的一般制造业投资将迅速跟上,医药、通信、IT等产业投资也会有所跟进,服务业的投资将迎来井喷。服务业不仅会受到印度营商环境改善后庞大市场的吸引,还将给予对印投资的中国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以配套的服务。 综合来看,印度市场虽然庞大且具有增长的前景,但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与历史、宗教、民族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的征地、劳工、税收等制度的混乱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印度营商环境不佳,给大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进入与适应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不过,随着“印度制造”与“数字印度”战略的实施,印度政府正在加快节奏改善营商环境。 通过对各产业对营商环境的要求差异及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中国产业在印度经营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将按照基建工程——一般制造——服务业&高端制造的顺序逐步增加对印度的投资。具体来说,首批入驻印度的将主要是路桥、铁路、发电等领域的工程承包及输变电、通信、互联网、工程机械、普通建材等产业投资项目,目前上述大多领域已有少数中国企业涉足。 待印度的供电、交通、通信等基建条件好转及相关制度有所完善之后,第二批进入印度的将是包含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内的一般制造业,主要是钢铁、有色、家电、化工、轻工、纺服、汽车、机械设备、电子等产业,目前汽车、家电等领域已有一两家中国企业投资。在印度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中国的服务业与部分发展较为成熟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陆续进入印度,通过投资来分享其高速发展的红利,我们认为服务业投资的重点将集中于金融、房地产、商贸零售等领域,技术密集型产业会以生物医药、IT、高端制造业为主。
![]()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