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琳达
  • 积分:14068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9/12/12 14:39:46
  • 楼主(阅:86300375/回:0)李鸿章是晚清的“裱糊匠”吗?


    一个身败名裂的赌徒


    1894年冬,天降大雪,滴水成冰。在东北,空气中散发着雪的凛冽,也散发着血的腥味,整个战场遍布着绝望。10月24日,日军在辽东半岛南岸的花园口登陆,清军竟然毫无察觉。11月7日,大连陷落。黄昏时分,城内漫天大火,风雪之中,日军把中国百姓不分老幼赶到城外进行报复性屠杀,鲜血将护城河上的薄冰融化。


    同一天,60岁的慈禧在紫禁城庆祝她的“万寿吉日”。后来的内务府账本上记载着为慈禧过生日所花费的银两,总共在1000万两白银之上。那一天早晨,慈禧心情无比之好,她身穿缀满珠宝的礼服,显得华美雍容,青春焕发。韶乐声中,皇帝、皇后以及文武百官分别行跪拜大礼。李鸿章没有参加这样的盛典,仍在天津指挥着前方战事,他心急如焚、焦头烂额,24小时内竟发了16封电报!


    可以说,在甲午战争中受打击最大的就是李鸿章了。


    战场的主力,几乎都是他的淮军嫡系。他的朋友吴汝纶曾经回忆说:“平壤之败,李相国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就像一个身败名裂的赌徒,将自己所有的家当和名声输得干干净净。


    悲怆与耻辱的抉择


    朝廷向日本提出了议和的倡议。1895年2月1日,清政府派张荫桓和邵友濂二人赴日谈判。伊藤博文发现张荫桓和邵友濂所携带的国书文字中有“一切事件,电达总理衙门转奏裁决”内容,认定二人授权不足,拒绝与他们谈判。


    伊藤博文问清国使团随员伍廷芳:“你方为什么不派遣重臣来呢?请问恭亲王为什么不能来敝国?”伍廷芳答道:“恭亲王位高权重,无法走开。”“那么李鸿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议和,贵国怎么不派他来?”伍廷芳随之反问:“我今天是和您闲谈,那我顺便问问,如果李中堂奉命前来议和,贵国愿意订约吗?”伊藤博文自然能够听出伍廷芳的弦外之音,回答得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中堂前来,我国自然乐意接待,但还是得符合国际惯例,必须拥有全权。


    1895年2月22日,李鸿章只好奉旨进京。进京次日,光绪帝在乾清宫召见李鸿章并诸大臣,围绕是否割地问题,朝廷意见不一,乱作一团。翁同龢依旧信誓旦旦地空谈,宁愿赔款绝不割地。恭亲王奕䜣为首的一干大臣则认为,如果不答应割地,日本人恐怕不会与清廷议和。现在形势危急,日本军队的锋芒已指向北京,为保京师无恙,只能顺从日本人的心愿。


    3月4日,光绪正式发出了全权证书,宣布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予以署名画押之全权。14日,李鸿章等人乘坐德国轮船“礼裕”与“公义”,悬挂“中国头等议和大臣”旗帜,带着悲怆与耻辱,来到了日本马关。


    步步紧逼


    那段时间,位居太平洋当中的日本列岛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日本报纸把这场戏剧性的胜利比喻成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对吴王夫差“卧薪尝胆”的复仇。马关,这个无足轻重的小地方,更是狂欢的焦点。日本人从四面八方专程赶到这里,每天守候在清国使团来来往往的路上,举着国旗,喊着口号。他们关心着谈判的进展,关心着自己国家的命运,也关心着那个从清国来马关的首席谈判大臣的一言一行。


    马关议和之地春帆楼,地处高地,风景秀丽,附近有一家河豚料理店。伊藤博文选定“春帆楼”作为中日谈判地点,显然,他就是想在这个诗情画意的地方,轻松地吃下清国这条鲜美的“河豚”。


    1895年3月20日午后2时半,李鸿章一行登上春帆楼。春帆楼上,放着一长方形会议桌,旁边摆放着十多把椅子。伊藤博文为谈判颁布了四条规定:除谈判人员外,任何人不得进入会场;各报报道必须要经新闻检查后方可付梓;除官厅外,任何人不得携带武器;旅客出入,均需由官厅稽查。此外,伊藤博文还特别宣布:清政府议和专使的密码密电,均可拍发,公私函牍概不检查。从表面看上去,好像日本人对李鸿章和清国使团非常客气,其实,日本人已成功破译清廷的密码,在谈判过程中甚至了解到清国使团此次来日本的赔款底线是2亿两白银,因此早就成竹在胸。


    3月21日,在与李鸿章的首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向李鸿章提出的停战条件是: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一线所有城池和堡垒,驻扎在上述地区的清朝军队要将一切军需用品交与日本军队;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由日本军官管理;停战期间日本军队一切驻扎费用开支由清政府负担等等。伊藤博文明白,山海关、天津一线如果被日军占领,将直接危及北京安全。这个停战条件是清政府万万不会答应的。如果这一条件被清政府驳回,日本正好就此再战。尤其狡猾的是,伊藤博文此时隐藏了日军正向台湾开进的事实,企图在日军占领台湾既成事实后,再逼李鸿章就范。


    此血可以报国矣!


    春帆楼上,中日两国代表唇枪舌剑,谈判僵持不下。恰在此时,一桩突发事件改变了谈判的进程。3月24日下午4时,中日第三轮谈判结束后,满腹心事的李鸿章乘坐轿车返回驿馆。谁知,人群中突然蹿出一名日本男子,在卫兵未及反应之时,朝李鸿章脸上就是一枪。李鸿章左颊中弹,倒在血泊之中。随员们赶快将其抬回驿馆进行急救。幸好子弹没有击中要害。过了一会儿,李鸿章苏醒过来,他显得异常镇静,除了安慰随行外,不忘叮嘱随员将换下来的血衣保存下来,不要洗掉血迹。面对斑斑血迹的官服,73岁的李鸿章算是找到了一点安慰,他一声长叹:


    此血可以报国矣!


    李鸿章在日本遇刺引起了国际舆论对日本的强烈谴责,日本国内一时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伊藤博文闻讯后发怒道:这一事件的发生比战场上一两个师团的溃败还要严重!他最担心的是虎视眈眈的西洋各国借机挑起对日本的战争,趁火打劫,坐收渔人之利。


    警方很快抓到了凶手。经审讯,此人名叫小山丰太郎(又名小山六之介),21岁,是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的成员。他不愿意看到中日议和,一心希望将战争进行下去,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将战争进行到底。小山丰太郎的想法与日本政府此时的意图大相径庭。日本政府本来拟就的谈判方略是,借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然后见好就收。毕竟,日本也在甲午战争中耗尽了力量,小山丰太郎的行为恰恰无异于授人以柄。


    4月10日,李鸿章伤势稍好转之后,面缠绷带,又回到了谈判桌前,中日双方就甲午战争展开第五次谈判。由于李鸿章受了枪伤,日方做出了一亿两白银的让步。李鸿章苦笑,这一枪挨得值了。


    1895年4月17日,日清双方全权代表在日本马关春帆楼举行签约仪式,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辟内河新航线;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李鸿章在这份条约上签字的手,一定是颤抖无力的。在草约上签字的时候,李鸿章突然想起了他临行前,恭亲王率领全体军机入奏皇帝的奏折上有这样一句话: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故。听着这句话,李鸿章当时差一点老泪纵横。当李鸿章踏上回国船只的甲板,他发誓不再踏上日本国土。两年后,李鸿章旅欧美归来,路过日本需要换船时,他仍坚持自己的誓言,让随从在两船之间搭上板桥,直接从这只船走到另一只船,坚持不踏上那片土地。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