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87308429/回:0)王海容:终身未婚,拒写回忆录王海容,一个曾经权倾一时的中国外交风云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外交部女副部长,时至今日却已经不再为人熟知。她曾是毛主席身边最风光的女翻译,终身未婚,不写回忆录。她的许多经历又传奇又神秘。 与毛泽东的特殊亲属关系 王海容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祖父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同时也是一位较有名望的无党派知识分子,上世纪50年代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参事,后来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对王海容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1950年9月21日,应毛泽东之邀,王季范由儿媳肖凤林、孙女王海容、孙子王起华陪同北上京师。彼时,毛泽东派表侄女章淼洪专程从汉口到长沙接王季范进京。王季范一行抵京后已是国庆节前夕,毛泽东特意派秘书将其一家安排在当时最负盛名的北京饭店下榻,给了王季范很高的礼遇。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季范差不多成了毛泽东家庭的一员。 其实,毛泽东对王季范的浓厚情感除了回报表兄昔年对自己的多方关照以外,感情深处还掺杂着对王氏一家三代深深的负疚。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八路军在长沙设立办事处,负责人即是王季范早年在湖南一师的同事徐特立。两人阔别多年在故土重逢,喜不自胜。王季范提出请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介绍其独子王德恒前往延安参加抗战,徐特立当即表示一定鼎力相助。没多久,在徐特立安排下,王德恒终于成行,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此时,王海容刚一岁多,弟弟尚在襁褓之中。 抗战后期,中央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组建了八路军“南下支队”,奔赴湘、粤沦陷区。王德恒随八路军“南下支队”离开延安。令人惋惜的是积极为党工作的王德恒终未能与近在咫尺的老父见上一面。不久,他在回长沙途中即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惨遭杀害,年仅30岁。 噩耗传到延安,毛泽东深感悲痛。但因事关军事机密,毛泽东未将王德恒牺牲的消息告知表兄王季范。在以后的数年,王季范照旧年复一年地给表弟毛泽东和儿子王德恒写信,他多次拜托毛泽东对王德恒严加管教,使之成材,为国为民效力。王季范获悉王德恒为国壮烈捐躯已是儿子离开人世后的第五年,也就是1950年仲秋毛泽东电邀王季范进京之际。 到北京后,王海容作为烈士后代留京上学。因是毛主席至亲,加上与毛主席的女儿李讷成了好朋友,王海容不仅可以随意进出中南海,有时还会在丰泽园住上一段时间。 1958年,王海容高中毕业,在北京化工厂当了3年学徒。此后,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王海容开始到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学习。毕业后,又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 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期间,她写信给毛泽东,反映对学院教学改革的一些意见。毛泽东很重视她的信,当即批转给分管文教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毛泽东还特别在她的信上写下这样一段批语:此人叫王海容,是个女孩子,很有些志气,是人民代表王季范的孙女儿,也是我的外孙女儿。你如果想找她谈谈,可叫我的秘书徐业夫送她去。 年仅36岁的“外交部之王” 按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的教学方向,她将来毕业后是要去当中学俄语老师的。但是,王海容毕业后,却没有当过一天老师。她入学时没有走后门,毕业分配时却走了个“大后门”。1965年11月,王海容结束进修,由周恩来总理指示,她被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综合组。大家都叫这个27岁的年轻人“小王”。 开始,她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部长与总理的文电收发,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秘工作。在这里,王海容认识了许多人,包括她的终生好友唐闻生。 唐闻生比王海容小5岁,父亲唐明照当时是中联部副秘书长。唐闻生出生在纽约,9岁才随父母回国。她用3年时间学完5年课程,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比王海容早半年进入外交部,在翻译室任英文翻译,大家叫她“小唐”。 1967年8月,发生了“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外交部要弄清毛泽东对王力讲话的态度,便请王海容去“摸情况”。 9月24日凌晨4点,毛泽东从南方乘火车回到北京,早已等候在中南海的王海容向他汇报了有关情况。当她说到王力的“八七讲话”不得人心时,毛泽东吟了两句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又说,你回去吧,我要休息了。 早上6点多,王海容回到外交部,说:“主席对王、关、戚的问题只引用了两句古诗。”大家立即翻阅唐诗、宋词,一时没查到出处,便去请教王季范。王季范拿起铅笔,将他们抄错的“立”字改为“力”字,并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唐诗,指给他们看,原来出自罗隐的《筹笔驿》。他们赶紧抄下全诗,匆匆回到办公室。 大家研究后一致认定,毛泽东援引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久,王力、关锋、戚本禹相继下台。 逐渐地,王海容和唐闻生工作之余成了毛泽东和外交部之间的“联络员”。自上世纪70年代初一直到毛泽东辞世前,她们俩几乎参加了毛泽东与来访的各国政要、知名人士的所有会见。 1971年7月,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参与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1972年5月,她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礼宾事务。1974年7月,她在“老中青三结合”中担任外交部副部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副外长,年仅36岁。从那时起,人们便经常能在新闻上看到这个伶俐、干练的女子。 终身未婚,从不写回忆录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一个时代结束了,王海容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1984年,离开外交部的王海容,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的副主任,主管行政后勤。当时,原统战部四局副处长胡治安这样评价过她:“我这个老乡,是有一点泼辣,嘴巴也厉害,在机关里她怕谁呀?但她是个实实在在干事情的人,党内党外的馆员和参事提到她都很服气。” 在庞大的机关工作,又是做接触人和事物最频繁的后勤工作,能让大家都服气,王海容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她只有一个诀窍——办实事。那时,中国实行福利分房,参事室的百余号员工在王海容的不懈努力下,都分批分期地解决了住房问题。上至司局级干部,下至司机炊事员,人人都居得其所。 王海容在参事室工作了20多年,其间换了5任主任,只有她是“常驻”。1998年至2008年,她当选为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海容一直没有结婚。据细心的同事观察和分析,她之所以没有结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在她风华正茂之时,处于同龄人难以达到的事业高峰,她能看得上谁呢? 王海容虽然没有结婚但并不孤独。她有着一个幸福热闹的家庭。和她居住在一起的有她的5个亲人:母亲肖凤林,弟弟王起华,弟媳裴震坤,侄儿王宇清,侄女王宇丹。王海容生前,他们的家就在中南海的旁边,一座雅致小楼,格外清静、幽雅。平日里,她喜欢买菜做饭,为老母亲下厨,传奇的人生也最终回归平淡与朴实。 王海容跟周围的工作人员相处得比较融洽。说到兴头上,她还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哎,你们给我参谋参谋,看我怎样才能发点儿小财,脱贫致富啊?”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半开玩笑地“怂恿”她,说:“你就写回忆录,最好拿到国外去发表,起码也能挣它个几千几万的稿费花花。”然而,这毕竟是玩笑话,王海容一直没有为这“几千几万的稿费”动过心。 2017年9月9日,王海容辞世,享年79岁。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