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5228583/回:0)罗振宇:正在发生的知识,来不及被写到书里如果一个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祖先,突然穿越到今天,他和我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不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而是他的手里拿着一块石头,而我们的手里拿着一个手机。 1.关于学习 为什么要学习? 我们是终身学习者。毕业之后,我们不再面对考卷、入学机会,但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 实际上答案很简单:真实世界。我们每个人必须生活在真实世界,我们必须去解决一个一个的真实问题。 最近,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对我说,这个世界不是按领域划分的,而是按“挑战”组织起来的。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真实世界里做事的处境吗? 过去我们的学习划分成各种科目,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但是我们在真实世界中,要想解决哪怕一个再微小的问题,仅凭任何一个单一领域的知识可以吗?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我们是解决问题的人。所以,我们永远是在矛盾的两端中寻找细如发丝的黄金中道(黄金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追求)。 在开车的时候不要问:向左对还是向右对?永远都是刚刚好才对。怎么把握这个“刚刚好”?如何修正我当下的行为,保证我行走在这个“中道”上?这需要大量的资源,来应对当下的挑战。 学习什么? “学习”这个词我们讲过很多,我们都以为是学习知识,但知识的资源仅仅是书本吗?书本当然很重要,但我们能仅仅依靠书本吗?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学习这件事情当中面对的最大挑战。 所以,我们希望大家能在得到大学形成学习的习惯,就是找到那些可以点亮你的人,用一个君王去寻找幕僚的方法,探索知识的边界。 学习的成果到底是什么? 过去我们学习的成果可以体现为分数、考学或获得某种资格。而今天我们主张:你的学习成果是各种形式的、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产品。 2.关于“知识诅咒” 当你想打造知识产品的时候,必须要克服“知识诅咒”。 我们一直觉得自己拥有知识就拥有了优势。这种想法不对,如果你不能把已有的知识产品化,不能把它表达出来,有时候知识就反而是“诅咒”。因为,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一件事情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不知道,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人的看法。 这个世界在疯狂地分工,我们的认知、体验和阅历正在疯狂地发生隔离。突破“知识诅咒”,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产品,是一个让我们通向真实世界的通道。 1.为什么午餐肉能帮美军打赢二战? 很多人喜欢吃午餐肉,尤其是涮火锅的时候。午餐肉是谁发明的?二战之前的美国人。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午餐肉帮助美军打赢了二战”。 美军在二战当中动员了上千万人,平均每人每天能够吃掉大约含有4000多卡路里的食物。德国人是3600卡路里,日本人最惨,只有2000卡路里。 如果你对数字没什么概念,我举个例子,医生建议我减肥,每天要把食物热量限制在2300卡路里。我日常不干什么体力活,尚且需要这样的食物量。二战时候的士兵在战场上拼死拼活,每天的卡路里摄入量居然比不上我。吃不饱饭,打仗不是肯定要输的么? 战争的胜负由经济水平决定吗?有这个因素,但是要知道即使富庶如美国,它的食品供应也很欠缺。真正的区别在哪里?答案是:美国人吃午餐肉,日本人吃米饭团。 在战场上,对于吃午餐肉的美军来说,首先不存在“炊事班”的概念,根据部队的数量和天数决定带多少午餐肉就行了。 如果要吃饭团,那战场食物的供应链就得特别复杂,要有柴、灶、米、水等,米饭煮熟了要馊,所以不可能大量制作,长期储存。在很多特定情况下不能生火做饭,一旦有炊烟就会被敌人一锅端掉,这个复杂性导致了即使日本有极强的国力和无限米饭供应,它的前线士兵也吃不好,吃不饱。 第二个因素,运输、配给是个复杂的系统,吃米饭的部队要配齐米、酱菜、肉、锅具、灶具、燃料。这么复杂的配给,军队的后勤系统很难做到。午餐肉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所有复杂工序全部在后端解决,在美国本土的午餐肉工厂里就完成了。 还有一点,二战后期美国也出现了肉类供应不足的情况,而且美国人习惯吃整块肉,不吃内脏。如果一开始送上战场的是整块肉,但后来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不好,开始往里面搭配碎肉和内脏,并且减少肉量,前线的士气就会受影响。 但是午餐肉没有这个问题。送到前线就这么一盒,至于里面是什么肉、加了多少淀粉都不重要。前线士兵吃着很方便,想吃热的,烧点开水烫一烫,想分着吃拿一把刀切开就可以了。 过去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通常是从“数量”这个纬度来思考的。经济越发达,拥有的物质就越多。我们作为学习者希望拥有更多的知识,也都是从“数量”这个纬度来考虑的。 但无论是文明的发展还是个人能力的发展,其实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即使它不改变数量,也可以产生巨大的提升和改变,这就是“认知折叠”。
侬好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