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48071595/回:0)外国商人这样看五百年前的广州广州在过去一千年来,一直是历朝历代对外经贸通商交流的前沿窗口。 粤人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塑造了今时今日广州的面貌。广州的饮食文化、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有外来文明带来的影响。 隋炀帝时期,位于珠三角的南海郡就与东南亚的“赤土国”有使节往来。到了明朝,欧洲商船终于抵达粤省城。葡萄牙商船捷足先登,然后荷兰和英法等国纷纷而至。 在英帝国还没独自称雄海洋的时候,荷兰也是与之匹敌的海上劲旅。五百年前,有这样一个荷兰人记录下了他游历广州乃至北上进入京城的见闻。 约翰.尼霍夫 约翰.尼霍夫是十七世纪最有成就的荷兰旅行家之一。尽管他在巴西、印度和中国分别进行了有价值的独立探索,但正是他在中国的经历使他的名字在历史上广为人知。任何一个认真研究亚洲历史和经济事务的学生都不能忽视他,也不能忽视他的旅行中隐含的教训。 1655年,荷兰西印度公司排遣14人组成的商团访问清帝国,尼霍夫以出色的绘画天赋,受聘成为使团中的一员,负责记录他所目睹的人和事。 他在中国广泛旅行,记录下了他的所见所闻。这些笔记后来被收集起来,于1665年以荷兰文出版,书名为《荷使初访中国记》。这本书当时在欧洲是非常受欢迎的,主要是由于它对中国的地理、城市和人民进行了生动的插图。随后又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德文和法文,成为文艺复兴晚期欧洲人了解东方帝国的重要文献。 江面上遥望粤省城 尼霍夫从对中华帝国及其主要机构的总体描述开始,然后转入对社会制度和文化的描述。更加值得留意的,是他留下的粤省城风貌版画。据说,这是广州的第一张城区全貌图。 广州城全景图 尼霍夫的《广州城全景图》以绘画手法绘制,图中央是广州城平面图,四周配以山川景观。南面珠江上炮台(海珠炮台、海印东炮台)和船舸绘画细腻。左、右上角有小天使牵带展帛,拿着飘扬的彩带,彩带上写着“广州城地图”的字样。 这张图较为准确地再现了当时广州的地形地貌。当时的广州有城墙包围,画的前景部分是珠江上的两个堡垒,也就是“水上要塞”。 一些广州现在依然著名的建筑物在画上清晰可见,包括五层楼、光塔和六榕花塔。 在尼霍夫笔下的广州城,还有所谓的“藩王府”。尼霍夫为“老藩王”和“小藩王”画下了肖像和出巡时候的景象。 “广州小藩王” 1655年-1657年间,尼霍夫和荷兰使团都在中国逗留。他还标出了当时的访华路线:从广州至北京的2500公里长的线路,大部分是行船水路。 在广东省内,使团沿着北江而上到江西边界,再转陆地,翻越梅岭关,再艰难地抵达长江水域。使团再从扬州坐船,通过大运河进入京城。 1656年10月2日,尼霍夫所属的荷兰使团获得顺治皇帝的接见;10月16日返回广州,再从广州离开中华帝国。 广州成为了尼霍夫进入和离开中国的重要口岸,也成为了《荷使初访中国记》第一册的卷首,成为外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该书是第一本用插图直观描述中国的文献,风靡一时,很长时间影响着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