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山
  • 积分:30596
  • 等级:专家教授
  • 2020/3/25 15:28:24
  • 楼主(阅:25390744/回:0)日产2亿的口罩,疫情过后或是一地鸡毛


    遭遇疫情重创的中国,正在点滴重启。


    而当前最为火爆的产业链,毫无疑问,就是“口罩制造”。


    疫情之下,这个几乎要被“去产能”“去库存”的行业,却意外地晋升为“硬通货”的制造者,开始为生命保驾护航。


    口罩日产突破两亿


    目前,我国共有4.7万家口罩企业,其中的8950家,是在疫情之后成立的。


    而据从业者估算,最近两个月,又有上百万人争相涌入,中国每天的口罩生产量,“保守估计已达到了2亿个”。


    有人说,口罩生产创造了月入千万的暴富神话;也有人说,疫情过后它将是血本无归的投机生意。


    两种观点孰对孰错?


    要搞清楚这一点,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民众对口罩的需求是在非正常情况下产生的,只有当重大疫情爆发时,才会导致消费者对于防护用品需求的激增。


    一旦疫情结束,民众对口罩的需求量必然会大幅度下降,巨大的产能与急剧缩小的需求又会产生新的不平衡。


    2003年的非典期间,一家医疗器械的厂家因口罩需求大涨,所以进行了大规模进货,结果夏天“非典”结束了,导致口罩滞销,送人都没人要,最后只能当抹布处理。


    17年后依旧如此,一些微商在疫情期间拼命囤货,甚至不惜抬高价码,现在却开始慌了。


    投机分子本就不在少数,更何况,“口罩”大战早在2月初期就已经打响。


    产能提升的背后博弈


    如今的口罩厂商大抵要分成两拨人,一拨人是2月份进场的,以防护用品的老玩家为主。


    “他们大多是一些有口罩生产经验和资源的人,因为外面的人看不清楚疫情什么时候结束,怕厂子刚建好,疫情就结束了。”从业者如此说道。


    他们之中,不乏一些为自己原本的口罩厂增加了流水线的。


    “我认识的一个口罩老板,把自己的生产线从2条,增加到10条。”据专家估计,全国90%的口罩厂都临时增加了产能。


    当然,也有和口罩相关行业的人加入到生产大军,比如药企、卫生和个人护理企业。


    “我们在2月就耗资数千万购置设备和原材料,建了7条口罩生产线。”湖南保灵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


    另一拨人,则是跨界而来的各方巨头。如比亚迪、格力等也是从2月开始投产口罩。


    3月9日,格力牌口罩正式上架“董明珠的店”,而在不久前,比亚迪派口罩也开始了线下销售。


    “2月下旬复工潮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在市面上抢货。”有从业人员称,当时他有10万个口罩的现货,3个老板都过来抢,最后一个老板拍了35万现金把货拉走。


    后来他算了一笔账:假如每天能生产50万个口罩,成本一个1元左右,卖3元一个,一天的净利润是100万。


    “一个月就是3000万,月入千万确实是真的。”


    那段时间,口罩厂老板们各个喜笑颜开,“几乎每个人一个月都有千万的收益”。


    不过到了3月,情况却开始复杂起来。


    2月底,国际疫情开始出现,大家看到了出口的可能性,于是真正的投机分子加入了进来。


    天眼查数据显示,从3月1日至今,全国新增经营范围包括口罩且在正常经营的企业共5695家。也就是说,有超过60%的新增口罩企业,是在3月份成立的。


    口罩生产大混战


    之前还看到一篇报道,杭州某女装产业园内,一条条小型的口罩生产线悄然启动,它们每小时的产量为1000片,当然,这个数字在“日产量突破1亿”的新闻面前毫无话题性。


    唯一的不同就是,这是一条改造而成的生产线。原本专门用于生产女装的缝制设备,经过不到24小时的加装和调试后,摇身一变成为口罩生产线,并且还能随时改回来。


    动态产能切换,一个偶见于军事杂志的词汇,突然闯入到民用制造业的视野。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的工人开着刚下线的坦克,出厂迎战城内德军。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坦克的订单开始放缓,大批受国家命令转产的拖拉机厂又恢复了拖拉机生产,支持苏联的战后重建。


    疫情与战争,都是一个社会的特殊紧急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会产生大量的临时市场需求。


    按照经典的市场理论,暴增的市场需求首先会提高产品价格,进而刺激大批投资涌入,开设厂房投入生产,直到市场上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回落正常区间。


    但是在紧急状态下,“这一规矩极易失效。因为紧急状态下产生的临时市场需求,并不是常态市场需求。一旦紧急状态消失,这些市场需求也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所以在这时候,市场才充斥着投机心态。无法短期内回收成本的设备与原材料投资,加上对未来市场需求大规模回落的恐慌,逼迫所有环节抱着“能赚多少是多少”的心态集体抬高价格。口罩生产设备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