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4931523/回:0)吴春波: 任正非的灰度观【上】一、以灰度认知管理世界和未来 以灰度认知管理世界和未来,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事,因为我们有很多疑问:黑天鹅什么时候出现?灰犀牛到底在哪里?蝴蝶效应的触发点在哪里?诸如此类的事,在现实中确实是混沌状态。我们对未来的把握,只有一点——不确定性。我认为,认知既包括对过去的认知,也包括对当下的认知和未来的认知。 1.未来认知的形态 怎样认知未来?现在对未来的新的认知层出不穷,看完令人胆战心惊。这种认知包含各行各业,比如: 农业:100%机械人耕作。提出这个认知的人肯定没有去过农村,没到过田间,不知道联产承包以后,大面积土地被分割成“井田制”了,阡陌交错机械根本进不去。 金融:纸币、银行卡都将消失,货币将变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智能货币。这是难以置信的,而且是违法的。人民币是法定支付货币,而支付宝之类的只能是选择项。 汽车:会倒闭60%,制造能力强的公司留下来做AI公司的承包商,人们不再需要汽车,停车场变公园,汽车保险也随之消失。 工作:60%—80%的工作会消失,包括医生、律师、全科医生、银行柜员、司机、模特、经纪人、个体商户,教师这个职业也在消失的“黑名单”里。据李开复的预测,部分保姆、司机、保安等工作,甚至一些非常高端的放射科医生的工作,都会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之内被取代。50%的人类工作在未来十年将被取代。 还有极端的认知——我们将进入无人时代。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飞机、无人零售、无人银行、无人餐厅,这些都变“无人”了。可是无人销售哪能算是新的事物,村里的老太太在集市上把自产自种的菜放在那里,旁边放个钱箱,那就是无人销售呀。还有无人飞机,你上了飞机以后,如果乘务长向乘客宣布:“本架飞机是无人驾驶飞机”,你敢放心大胆地飞吗?我看过一个资料,飞机驾驶员,尤其是飞国际航班的飞机驾驶员,机长1/3时间在喝咖啡,1/3时间和空姐聊天,1/3时间在睡觉,基本上操心就是在一起一落的时候。现在高铁也基本上是无人状态了,似乎真地进入了无人时代。在学校经常会看到一个无人送快递的小车,名字叫“小蜗”,遗憾的是,这个“小蜗”不比蜗牛爬得快,后面还跟着两个人。 我们现在能看到多少工作被取代了?据说未来“无人”化管理与服务会达到90%以上,而且都是大概率事件。这些认知给我第一感觉是,“吓死宝宝了”! 2.伪认知(预测)的基本特征 这些所谓的认知、预测,有几个基本特征: 不做任何假设、前提条件和约束条件的认知。 无限拉大认知(预测)时间的认知。把预测的时间拉得越长越保险,就不需要承担预测和认知责任。最难的预测是短时间周期的,谁能预测出一小时后彭老师总结发言的时候,会黑哪位老师?谁能预测出来谁就是神。有了时间约束,很多预测都不敢进行下去。 不是基于数据、事实和基本常识的认知。 基于新概念、新名词的认知。这些概念和名词根本没有定义。 基于个别案例、个别现象和小样本的认知。比如说哪个企业有新动作,就用这个案来替代普遍现象是很可怕的。 出于认知者个人认知偏差的认知。在中国这个浮躁的社会,为了自己的声名与利益,谁说得越出格,谁的号召力越大、粉丝越多。 出于认知者自身价值的认知。 出于认知者所属组织商业利益的认知。我们需要去判断,这些企业大佬们的所谓预测是否是基于其商业利益的预测或认知? 基于这样的特征,我对这种认知(预测)持质疑态度。因为一项技术从发明到创新,到使用,再到普遍使用需要很长时间。现在总是预测AI时代会怎样怎样,我反其道而行之,回顾过去,同样能看到现在。我列几组时间对比,大家看一看其中的差距: 188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力,1983年,我们家正式通电; 1886年奔驰发明了第一台汽车,2005年我才买了第一台车;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89年我才第一次坐飞机; 1925年苏格兰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机,1986年我们家才有了第一台电视机; 1946年美国军方定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94年我才开始用计算机; 1964年日本的新干线开始运行,时速达到了210公里。50年后才坐上国产高铁。 从发明、创新,到新产品成为日常的消费和每个消费者相联系,需要很长时间。有人会辩解这是因为中国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发生了战争,经历了文革等等,所以发展速度延缓了。未来,会不会出现这些类似的事?也有可能,谁能保证不会出现类似的事呢?我这里用了华为2018年云大会上的一张PPT,题目是“回首人类文明,我们居然只做了26件事?”列举如下: 公元前9000~公元后1000年:驯化植物、动物驯养、冶炼矿石、轮子、写作、青铜、铁、水轮; 15~18世纪:三帆帆船、印刷、工厂体系、蒸汽机; 19世纪:铁路、铁轮船、内燃机、电力; 20世纪:汽车、飞机、大规模生产、电脑、精益生产、互联网、生物技术; 21世纪:商业虚拟、纳米技术、人工智能。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有规律、有演进过程的。我特别不喜欢“颠覆”这个词,也不喜欢“革命”这个词。 3.“理论”从“认知”再到“实践”也需要漫长的过程再来看看理论层面的认知。从认识到理论,再到实践,有一个漫长的过程,1789年马尔萨斯发表了《人口论》,距今已有229年。现在看来这个理论好像是有问题的,依据马尔萨斯《人口论》和马寅初的观点制定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延续了三十年后也调整了。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已经把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讲清楚了,但是看看中国的现实,有多少企业做到了科学管理?我们很多还是粗放式管理。1924年斯隆完成了事业部制,现在很多企业都叫事业部,但只是一个名字,是一个壳,根本没有事业部的运作机理。1924年梅奥的霍桑实验,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关注人的感受,重视人的感受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距今94年了。1953年大野耐一创立了丰田管理模式,距今65年。1973年德鲁克出版了《管理:任务、责任、实践》,提出的管理模式到现在45年了。 可以看出,这些认知、这些理论,成为实践还有漫长的过程。那么以下这些理论什么时候能够变成管理实践?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在社会的极速变化逼得管理学家没招了就造词:互联网思维、生态型企业、生态型组织、平台+生态化组织模式、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分享制、事业合伙人制、人才众筹制、赋能型组织与赋能型领导、 去中心化,平台运作模式,量子, 管理学与量子管理”。 这些新词,且不论合不合适、对不对,关键是太多了。任总说过,布谷鸟和啄木鸟都是益鸟,乌鸦也是益鸟,可以发出危险的警报,赞美是一种正能量,批评也可能是正能量。所以我要发出一个疑问:它们什么时候能够变成我们普遍的管理实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多企业都提出做生态型组织,这不就是让业务像森林一样长大,但谁在研究这些“树”的组织模式是什么?每块业务组织模式是直线制、事业部制、矩阵结构,还是直线职能制?生态模式没有错,但是内部的各个业务模式,各个BG的运营是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这些理论还是有完善的空间。 二、任正非的“灰度认知” 1.企业管理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 毛泽东有一段话非常经典: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这一段话讲清了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也就是人的认知以及认知结论来自于哪里。那么任正非的正确思想从哪儿来的?按毛泽东这段话可知,是从“实践”中来的,是从“感性”飞跃为“理性”。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写了四句话,总结了任总的认知来源: 其一,读万卷书。读万卷书是一个认知过程。 其二,行万里路。行路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其三,与万人谈。吸取别人的能力。 其四,干一件事。做事情要聚焦,就是干一件事。 任总认为总结的还可以,但是他跟我说,这四句话不要给基层员工讲,基层员工不能读“万卷书”,基层员工要读“万遍书”。 2.企业不产生理论,但是企业家必须有思想 正确的认知也需要一个重要的过程,“企业不产生理论,但是企业家必须有思想”,这个思想就是你的价值观、世界观,就是你对于未来,对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力资源、企业中的人的一个把握。任总有一段很经典的话: “方向大致正确,来自于企业家的思想正确;企业家的思想正确,来自于对企业的正确认知;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理论;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战略。”——《任总与Fellow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思想的延伸以及思想的最后形成,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管理是实践的艺术”,但是这种实践需要指导。指导有可能是来自于理论指导,或可能来自于教科书的某种理论指导,或者咨询公司的指导,还有可能是来自于企业家自身思想的指导,然后就有一个化风为雨的过程。把思想的云变成实践的雨,来经营管理我们这个社会、管理我们的企业。 3.任正非用灰度认知管理的世界 很难概括任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眼中的任正非,是游走在黑与白之间一个灰度的人:既脾气暴躁,又能静水潜流;既铁骨铮铮,又柔情似水;既嫉恶如仇,又宽容妥协;既用兵狠,又爱兵切;既霹雳手段,又菩萨心肠;既悲天悯人,又收放自如;既恪守中庸之道,又明辨是非善恶;既霸气霸道,又谦卑谦虚;既爱财如命,又挥金如土;既内向羞怯,又外向张扬;既冲动,又自律;既成熟老练,有稚气顽劣;既低调内敛,又高调霸气;既简朴,又奢华;既不修边幅,又注意仪态仪容;既保守守旧,又紧随潮流;既胆识过人,又心存敬畏;既固守原则,又豁达变通;既实用主义,又理想主义。 我不知道用心理学的性格如何认知他,但毋庸置疑的是,他是一个很有特点、很有个性的人。作为企业家,他既这样又那样的,这就是灰度。他用灰度认知管理的世界,所谓的灰度,既是他的世界观,也是他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他的方法论,三者构成了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哲学。他以此作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并付诸于华为的经营管理实践,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或称为“灰度管理哲学”。 灰度哲学,既来自于华为的经营管理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提升,又反过来指导华为的经营管理实践,同时接受华为经营管理实践的验证。灰度是任正非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据此任正非发育了一套系统的管理哲学、管理体系和管理的方法论,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论”。以华为为平台,任正非将其付诸于华为的经营管理实践,而华为的经营管理实践也验证了任正非灰度管理理论。 4.任正非的灰度观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灰的,这个世界确实五彩斑斓,但是基本色调是灰,纯黑和纯白是两个极端,在纯白和纯黑之间稍微加一点黑或者白就变成了灰,而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广阔的空间,纯白纯黑是两个极端,这就是灰度的基本来源。 也有资料表明,我们这个世界平均的灰度是18%,但是我们在日常教育中,凡事都要问是非、凡人都要问黑白,在我们儿童时期,认知方式上就接受了一个导向,就是好人坏人、对的事和错的事。因此我们看人有时候可能就会陷入认知误区。在这里改写余光中的一首诗: 在淡化了黑与白意义的日子里,自由的颜色是灰的,黑色与白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灰是一种高贵。 灰对于我们来说很难,“知白易,守白不易;知黑易,守黑不易,守黑之白尤其不易。黑简单,白亦简单,黑白不简单,黑之白,谓之灰。”因为我们本来都是一个复杂的人,但是现实中我们是爱憎分明,我们充满了红卫兵精神,要不就是无限热爱,要不就是踏上一只脚遗臭万年。 任正非的灰度观最基本的思想,是在一篇文章里面。那篇文章是集大成的,讲了领导人素质、方向、开放与灰度、妥协与灰度、假设与灰度的关系。其中讲到: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而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灰度是常态,黑与白是哲学上的假设,所以,我们反对在公司管理上走极端,提倡系统性思维。 或许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什么是错误的,在错误的边界之外,我们就一定走向正确的方向。 ![]() 涛声依旧响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