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南海波涛
  • 积分:2288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11/3 16:25:38
  • 楼主(阅:74933673/回:0)吴春波: 任正非的灰度观【下】


    三、任正非的六个灰度管理的应用


    第一,灰度看人性,就必须摒弃非黑即白、爱憎分明、一分为二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模式。


    任正非用他的灰度价值观、灰度方式看人。他讲华为的干部政策应该灰色一点,路归路,桥归桥,不要把功和过搅在一起,不要嫉恶如仇,不要黑白分明,也不要排斥一些假积极。他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在华为能够假积极五年就是真积极,真积极固然值得肯定,假积极更值得同情,夹着尾巴做人更难。


    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谈任正非的英雄观。三十年成长中,华为看待英雄有三个阶段:1987年-1997年,是“呼唤孤胆英雄”,这时期任总有篇文章标题就是《呼唤英雄》。1998年-2013年,1998年是基本法定稿之年,2003年华为在消灭英雄,一直在提倡“无为而治”。“英雄”这个词在这个阶段消失了。但是从2014年一直到现在,华为又在呼唤群体英雄,“遍地英雄下夕烟,六亿神州尽舜尧”,强调英雄背书,特别强调集体主义下的个体英雄主义。


    第二,以灰度洞察未来,制定战略和目标


    未来到底怎么样谁也无法预测,但是任正非通过自己的灰度哲学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这个结论我延展了一下:面对黑天鹅,面对白犀牛,面对蝴蝶效应,不盲目悲观,也不盲目乐观。有灰度,方能视野开阔,把握不确定性,看清未来方向,认清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实现“方向大致正确”。未来不确定,现在也不确定,两个不确定走在一起怎么办?总得确定一头。对任总的“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有的人质疑“大致”这两个字。我想说明一下,“大致”蕴含的是一种谦虚,华为的战略方向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当然有犯错误的地方,只要我们保持大致正确的方向,组织充满活力就可以应对。华为能够长期保持战略方向的“大致正确”,重要的原因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哲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于灰度、妥协与宽容”。以内部规则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过程的确定性应对结果的不确定性、以过去和当下的确定性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组织的活力应对战略方向的混沌。


    第三,以灰度看待企业中的矛盾关系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相互矛盾和相互制衡的关系,如激励与约束,扩张与控制,集权与扩权,内部与外部,继承与创新,经营与管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团队合作与尊重个性等等。这些矛盾关系构成了黑白两端,对企业来讲像绞索一样在折磨着企业家,逼迫企业作出极端的选择。


    任正非以灰度观来看待和处理这些关系,不走极端,不玩平衡,对内外部关系作出智慧的决策,其核心就是依据灰度理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牛鼻子,将这些矛盾变为公司的发展动力。这就是灰度处理办法。在华为发展历程中,任正非一直强调的“乱中求治”与“治中求乱”,是其灰度发展观的体现;而“深淘滩,低作堰”则是处理内外部关系的灰度准则。


    第四,以灰度培养选拔干部,培养领导力,把灰度作为高层管理者的任职资格。


    开放、妥协、灰度是华为文化的精髓,也是一个领导者的风范,领袖就是掌握灰度。”这句话很经典,华为一直讲要宽容“歪瓜裂枣”。《华为人报》曾把“裂枣”写成“劣枣”,被任总坚决地纠正过来了。“公司要宽容歪瓜裂枣的奇异思想——你怎么知道他们就不是这个时代的梵高,这个时代的贝多芬?”他强调对事旗帜鲜明,对人宽容妥协,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干部放下了黑白是非,就会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就能够海纳百川,心存高远。


    第五,以灰度把握企业管理的节奏


    任总一直强调,作为高级管理者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紧紧盯住三个关键点:方向、节奏与人均效率。当企业的方向大致正确之后,经营管理的节奏的把握就成为领导力的关键。着急和等不及,与不着急和等得及的节奏把握,就是任正非灰度管理的最好体现。


    方向与节奏是战略问题,人均效率是人力资源。华为的第一CHO就是任正非,华为的CEO是华为的人力资源部,把握方向、节奏与人均效率。华为各个部门的考核表考核内容都不一样,但永远有两个指标是相同的,一个是人均效率、一个是客户满意度。考核任总一共七个指标,其中也包括人均效率、客户满意度。关于节奏的问题,就是要别着急、等得及。现在中国就是浮躁,也体现了中国积极向上的态势,比如说赶超、颠覆、弯道超车、变道超车、造道超越,这都是着急的表现,是机会主义的表现。“别着急,沿着正确的方向一点一点进,别折腾


    我特别喜欢毛泽东给抗日军政大学的题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激动的战略战术。”对企业而言,就是坚持大致正确的方向,随外部而变,随市场而变、随技术的变革而变、随客户而变。


    第六,以灰度洞察外部商业环境。


    对于外部商业环境,任总是以灰度的视角洞察的。他从来不抱怨外部商业环境的险恶,总是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评价宏观层面的问题。10年前,华为就把竞争对手称为“友商”,并把“与友商共同发展,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作为公司的战略之一。


    妥协是灰度的前提,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任总自称是“拉宾的学生”:“以土地换和平”。“投降没有出路,从来亡国奴就是任人蹂躏。华为整个公司嗷嗷叫,不怕谁。我们有能力自己站起来,不做亡国奴。”华为不想做亡国奴,但是有的企业不得不做了亡国奴。


    四、任正非坚守的是三维灰度


    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并不适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领域,而主要体现为上述六大领域。在其他方面,确实不适用灰度管理思想。比如华为的拒绝机会主义,自我批判,压强原则,变革过程的七大反对,坚持研发与人力资源的高投入、高绩效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坚守等方面,任总始终是旗帜鲜明,决不和稀泥,决不捣浆糊。


    在公司经营管理实践中,灰度管理理论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能灰度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不能灰度;华为的战略路径“厚积薄发、压强原则”不能灰度;“自我批判、保持熵减”不能灰度;“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也不能灰度。对人讲灰度,对事讲绩效,讲流程。也就是说,与企业核心价值观、机制与运作、业务与流程、工作与效率等企业本源层面的问题不适合灰度管理;基层员工也不适合强调灰度思维。


    1.任正非坚守的是三维灰度


    华为内部人说我们看不到任总的灰度,只看到任总的强烈地走极端的一面,强烈地走实施的一方面。从某一时期看,任总的经营管理思想确实不讲灰度,而喜欢走极端,但是如果在其思想演变过程中,加入时间轴,加入空间轴,加入结构轴,则灰度凸显。极端只是表象,灰度才是其核心与本质。


    (1)时间轴灰度


    人们普遍认为任正非充满了忧患意识,从“华为的冬天”“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20年后的华为是坟墓”“唯有惶者才能生存”等等,无一不说明任正非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但转换一个时空,任正非摇身一变又成为乐观主义者,“北国之春”、“除了胜利,无路可走”、“无人区”、“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


    1998年任总见吴敬琏的时候,吴敬琏问华为的战略是什么?任正非回答“活下去”。“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把生存作为华为的底线,但时空转换,20年后,他又把“活下去”由华为的最低纲领,上升为华为的“最高纲领”。一面是忧患重重,一面是信心满满;一面是悲观,一面是乐观;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假以时间轴综合起来,灰度毕现。他认为决策的过程是灰色的,所以决策层必须有开放的大脑,妥协的精神,这样才能集思广益,但越朝下越要强调执行。高层决策忌快,慢一些才会不出错,基层决策讲究速度,讲究效率。


    (2)空间轴灰度


    给华为的灰度管理加上空间轴,整个的管理图景是非常丰富多姿的。外部来看,方向大致正确;内部表现,组织充满活力。华为新近还提出“技术创新+客户需求”双轮驱动。对于研发:主张“板凳要坐十年冷”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甘于平淡,耐得寂寞,默默奉献,厚积薄发。对于市场:强调狼性,“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常提的名词是“上甘岭”“枪林弹雨”“一线呼唤炮火”“班长的战争”。对于HR:未来人力资源总的体系的整体定位是为公司找英雄,找领袖,鼓励员工冲锋的。管缺点的是道德遵从委员会,管坏人坏事的是审计部。


    对人力资源和总干部部,如果加入空间的概念,也有灰度。华为成立了总干部部是企业今年的一件大事,很多企业特别关心华为的总干部部,也想学华为建立总干部部。我的建议是悠着点,认知完成以后,想清楚了之后再做,华为做了你不一定也得做。华为的设计是,人力资源政策管理和干部管理都是推动公司前进的动力,人力资源体系要从权力中心变为服务支持中心,人力资源改革首先是强调深入战场,人力资源的价值就是要懂业务,做好业务的助手,多一些适应业务的构想。


    (3)结构轴灰度


    从内部结构来看,任正非的认知也是灰度的。例如:高层要有使命感、中层要有责任感、基层保持饥饿感。比如高层任人唯亲,亲就是文化认同,中基层任人唯贤。要砍掉高层的手脚,他只能干一件事:仰望星空,仰望星空就是战略,就是对未来的认知。砍掉中层的屁股,别老坐在那里。砍掉基层的头脑,别胡思乱想了,把你的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再如: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比如说实体组织的配置,主官+专家+职员。这也是一个维度的问题。


    2.不要误读任正非的灰度


    关于灰度有各种说法,大家很关注,也有很多人写了很多文章,我也认真的研究了。我检索了一下文献,灰度这个词是在2007年,任总与美国一个高官谈话过程中首次提出来,有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


    外界对于灰度的认知也存在一些提法,我认为灰度不是中庸,尽管灰度和中庸有相似之处。中庸其实是很难的,往往和折中、平衡有关。灰度也不是没有原则的妥协。一切讲到灰度就感觉是虚无、消极,实际上灰色不是软弱、逃避或者退缩。灰度不是追求平衡与稳定,因为灰度的空间太大了,我们可以积极地游走在灰度空间中。


    灰度不是悲观主义,灰度里面有求真务实、理想主义、实用主义、乐观主义。灰度不是文化,有人专门写文章说华为的灰度文化,我觉得这种认知是错误的。灰度并不玄妙,因为我们现实就是灰度,


    灰度本质不是妥协也不是宽容开放,因为妥协宽容和开放是灰度的手段和工具。灰度是很难把握的,有灰度的人很痛苦,这也是任总经常讲的一句话。他说:企业家不是人,你要把自己的自然属性去掉,企业经营好了不能高兴,你一高兴大家都猫在那里了,企业遇到冬天了你不能悲伤,你一悲伤大家就更悲伤。这是管理艺术。


    五、华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认知


    今年3月份华为发布了《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把华为三十年发展最基本的东西说明白了,这是华为对于它自身的认知。公司董事会是从2017年12月份开始审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来自于1.0,八年前华为就开始在整理了,用了八年的时间,说明华为真的不着急,思想的问题也不能着急。


    《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由整理到以PPT的方式公开发布,经历了很长的过程。思想是需要发酵、需要沉淀、需要争论、需要慢慢思考的。其中有两句话是画龙点睛之作。第一句话是“在坚持中优化”,这是总结过去的成功。第二句话是“在继承中发展”,华为没有讲变革、创新、颠覆。PPT中有两张让我震撼,第一张PPT是“人力资源管理是商业成功和公司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这是华为对自己过去三十年的认知,驱动华为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是驱动它商业成功,一个是驱动它持续发展,并且是没有之一。这是华为对过去的很重要的认知。第二张PPT只有这几个字:“让组织始终充满活力---”,尽管只有这几个字,但给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包括人力资源理论,也包括人力资源的实践。这个新课题、新愿景、新使命、新挑战是让组织始终充满活力。怎样能做到?这确实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很多企业都走向了持续成功,但是持续成功之后能否还保持当年那股劲。这也是华为后三十年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未来的认知,我们还是要做好当下。前一阵我看《南渡北归》,战争期间一群教授研究战争问题,在学校广场上开研讨会,底下学生露天坐着听,某教授讲了四点说苏德不会开战,讲到两点中场休息的时候,外面卖报纸的就喊,苏德开战了。我的意思是:少谈点遥远的未来,还是把当下做好,做确定了,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未来真的挺可怕的,新理论我们要听,关


    键是要实践,做好当下,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华为发展已经三十年了,我利用这一段时间做了资料整理,送大家个彩蛋。这是任正非的三十篇必读文章(文章名附文后)。这些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我把华为任总所有文章检索了一遍,形成了这三十篇必读文章,建议大家抽空阅读。要认知任正非和华为,先从这三十篇文章开始。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各位。







    涛声依旧响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