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旺
  • 积分:7582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7/9/25 20:21:32
  • 楼主(阅:8940231/回:0)印度经济:未老先衰的制造业


    一般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是这样的:大家原本都搞农业,贫富水平都差不多,因为生产力水平差不多,一亩地,产量再高也放不了卫星。人口多一点的,总量上就富一点。比如中国,在明清的时候,从总量上是全世界前茅,因为中国人多、块头大。


      是工业革命将世界从经济上撕裂为贫富两个世界。原因也很简单。工业革/命是生产力质的飞跃,否则也不会称之为革命。原本在农业文明时代彼此差不多的国家,被工业革/命硬生生拆裂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先后拥抱工业革/命的国家,如同坐上了火箭,经济总量大步流星往上蹿;中国等固步自封的国家,却仍然不紧不慢踱着农业文明的小步。一个在飞、一个蜗步,经济实力的差距日新月异。世界就是从这个时候拉开了距离,强者愈强,跻身列强;弱者愈弱,沦为殖民地。


      人类农业了几千年,生产力水平基本上是停滞的。工业一问世,就带来了英美等国生产力爆发式的增长,工业的力量可见一斑。


      工业是关键。对比几千年不温不火的农业文明和200多年来如火如荼的工业文明,再愚笨的执政者也不难得出结论:摆脱贫弱、发展经济,必须走工业的路子。无工不强,工业方能立国。


      迄今为止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大凡走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都比较富裕、发达。反之亦然。大凡富裕、发达的国家,也都是因为走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程度比较高。


      简言之,工业化是一国富强的必经之路;富强是一国工业化之必然。不搞工业化、绕开工业化而富强者,小经济体或许有,大中型经济体,想都别想。


      一国发展工业化,大多要走一个倒U形: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对经济和就业的贡献一路走高;到达成熟期,工业化见顶,对经济和就业的贡献开始下降,服务业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和最大的就业池,国家进入所谓后工业化时代。


      这是一条经典、完整的工业化路径。欧盟、美国、日本等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最早工业化的英国,在制造业鼎盛时期,创造了英国一半的就业机会;第一工业强国的美国,制造业顶峰的时候,提供了美国三成的就业。


      现在,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的英美,已不再单纯依靠制造业来发展经济、创造就业,而更多地依靠金融、IT、教育、医疗等高端服务业。


      但是,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并不意味着不要制造业或制造业不行了。以美国为例,其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虽大幅减少,但产值并未缩减(按不变价格)。在大飞机、航天、汽车、生物制药等先进制造领域,美国依然是制造强国。


      更重要的是,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这些国家,国家已经非常富裕、发达,是在国力非常厚实的基础上、在制造业依然强大的基础上,更多地将经济重心和就业创造转向服务业。


      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当数美国。美国在工业化的时候,农业依然十分强大;在后工业化的时候,制造业依然十分强大。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在工业的时候不忘农业,在后工业的时候不忘制造业。今天的美国,既是金融和IT强国,又是制造业强国,还是农业大国。这样的经济体,前进一千年不怕,倒推一千年也不怕。进退自如,经济之韧性也、之空间也、之回旋余地也。


      发达国家走完了第一波工业化的完整路径,为后来者提供了可效仿的样板和现成模式。最突出的就是日本,日本之后是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再之后是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


      最后是中国。


      这一批国家的套路都是一样的:制造立国、出口立制造。


      制造立国,这是英美走过的,没什么新意。日本、四小龙、四小虎、中国这些东亚国家的新意在于出口导向,以出口带动制造业的飞跃,以制造业的飞跃带动经济的飞跃。所谓东亚奇迹,奇在“出口立制造”。


      东亚的这几个国家中,日本和四小龙已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但与英美不同的是,日本、韩国、台湾的制造业对经济和就业的贡献还是很大的。香港和新加坡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制造业,但因为两者太小,属于微型经济体,不足以作为典型案例和反证。


      四小虎和中国大体处于同一阶段,都是工业化进行时,制造业是国之根本,对经济和就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假以时日,或早或晚也会像英美、日本、四小龙一样,步入后工业化社会。


      东亚模式,虽因强烈的出口导向性而有别于英美发达国家,但在根本上并没有突破制造立国、制造强国、制造富国的基本套路。工业,依然是一国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工业本身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成为一国富强的必然。


      发达国家率先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的道路,东亚的后发者因效仿之而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赶英超美甚至有望成为现实。


      发展经济学可以终结了吧?无他,工业化而已。制造立国、出口立制造。非洲的穷兄弟们,不要再瞻前顾后、犹疑不定了。老子说过:治国若烹小鲜。一般人都曲解了他的意思。他的意思其实是说:治理一个国家太容易了,工业、工业、再工业。


      但是,哈佛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DaniRodnik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出现了一种去工业化的趋势,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大不了。英美等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对经济和就业的贡献下降早已不是秘密。


      Rodnik说,令他担心的不是发达国家,也不是东亚这些已经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这些国家是工业立国的成功者,没什么需要担心的。令他担心的是,拉美、南亚、非洲这样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还没有发展充分甚至沿未起步的时候,就出现了去工业化的倾向,制造业对经济和就业的贡献长期停滞在较低的水平,甚至不升反降。


      他把这种还没有发展起来就下去了的现象称为PrematureManufacturing。直译是过早的去工业化。就好象一个少年,还没有进入青春期,就已经老态龙钟、暮气沉沉。


      我觉得可以译得更形象些。所以称之为未老先衰的制造业,而印度就是一个例子。


      印度制造业从来就没有成为经济的脊梁。1991年改革后,印度经济开始了20年的腾飞,但支柱却是超前的IT外包和生物医药,制造业不能说没有进步,但与IT和生物医药相比,近乎湮没和被人遗忘。


      经历了2013年的危机,印度民众选择了一位矢志改革的领袖。改革派莫迪的头等议程就是两件事:基础设施和制造业。


      改革什么,说明什么需要改革。被列为改革的头等和首要,则说明其对经济的拖累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在东亚模式中,制造业是经济的引擎。在印度,制造业是经济的拖累和软肋。即使在被誉为改革先锋和印度广东的Gujarat邦,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也只有20%。而在中国,即使是经济转型到今天,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也近四成。


      莫迪这样雄心勃勃的改革者,对制造业的期望也只是在2025年提升到GDP的25%。可见任之重、道之远。


      不仅印度,在南美的巴西、非洲的南非、中东的土耳其,在广大迫切需要通过工业化致富的国家,都出现了与东亚模式相左的制造业“未富先老”、“未老先衰”的怪现象。


      什么原因?众说纷纭。


      我比较认可一种观点。英文是easycome,easygo。简言之,就是全球化的门槛在降低、制造业外迁和落地的门槛在降低。


      在日本、四小龙、四小虎的年代,制造业迁到一国落地是一件很大、门槛很高的事情,不像今天,想搬走就搬走,想迁哪迁哪。


      这与当时的物流、运输、通信、技术有关。在上述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供应链要本着“就近”原则(near-shoring)。投资设厂,不仅考虑人工是否廉价和充足,还要考虑供应链是否就近、方便。所以,具有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相对齐全的工业门类就十分关键,比如日本、中国;如果没有这么好的工业基础,则在某一细分领域具有较好的供应链基础也行,比如泰国,被日本打造为其在东南亚的汽车生产基地。


      所以,在那个时候,制造业外迁和落地是很讲究的。对落地国家的供应链、投资环境、市场容量都有讲究。满足条件的国家不多,但一旦满足,就会螺旋式、爆发式增长,制造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东亚国家就是这样的幸运儿。


      而大多数国家都是不符合条件的,被制造业冷落,成为弃儿。


      后来,事情起了变化。是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和通信等技术的发展,比如甲骨文、SAP这样的公司,搞出了一套又一套很好的管理软件,供应链对地理距离的要求不那么高了,就近原则淡出,制造业外迁和落地就不那么挑了。没有工业基础或供应链基础也没关系,只要劳工够便宜、够廉价。其他的,如原料、中间品、资本品,都是可以通过高效物流、精细管理,从世界各地调拨过来。


      这就是越南的例子。越南前文分析过,打个半个世纪的仗,国家都打烂了。别说工业体系和供应链,连个纱线都纺不出来。这样的国家,如果不是赶上了制造业落地低门槛的好时候,怎能成为外资争相涌向的投资热门?仅仅十几年间,越南不仅成为纺织热门、重化热门,连三星这样的电子巨头都跑到越南去了。


      这就是上文所说的,制造业来得容易了。


      问题是,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正因为制造业对落地环境不那么讲究,去哪都是去。所以,人力成本就成为决定制造业何处去的重要因素。君不见,就连世界工厂的中国,都受到制造业外迁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的困扰。


      能有什么原因?还不是因为便宜。


      正因为制造业现在不讲究了、哪都可以去了,所以,不会像过去那样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幸运国,而是更加分散、更加碎片化。


      这其实才是印度、巴西、南非、土耳其这些国家制造业比例上不去的原因。


      我突然想起钱学森之问。钱老先生曾经感叹:现今的时代,为什么出不了大师?


      其实原因很简单:获取知识的门槛在降低,而是降得很低很低。


      在过去,知识是少数人的特权。或是接触不到知识,或是接触的面和质量有限。所以少数人才能与广大民众拉开距离,成为高高在上的大师。


      在今天,知识的普及已经是唾手可得。任何思想、观点,足不出户就可尽得之。只要你用心、专心,精通一门甚至学贯各家,都是极容易的事情。


      客观地说,在今天的普罗大众中,学养、观点堪称大师的不胜枚举。他们之所以没被称为大师,是因为他们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


      钱老先生之所以发那样的感叹,是因为他没有认识到,时代不同了。在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时代,当大师是很容易的,因为没有几个对手。在知识大众化、草根化的今天,那样的大师俯拾皆是,但唯因太多,故多藉藉无名。


      没有大师,此正是国家之福、人民之福。


      而Rodrik所感叹的制造业未老先衰,其实与大师之叹异曲同工。在制造业只能为少数国家垄断的时代,东亚能够以工业化致富,创造东亚奇迹。但在制造业落地门槛降低的今天,人人皆可制造业,国国皆可制造业。所以不会再有个别国家专擅制造业的情况,制造业对一国经济和就业的贡献也就难以再现日本、韩国之辉煌。


      而这,不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之福吗?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