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9395984/回:0)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文:乔瑟夫哈利南
从小学起,我成绩就不好,属于家长亲戚不看好、老师不重视的类型。在他们的观念里, 我早就被划入辍学打工的那一类别。 我到现在还记得小学三年级一次抽考。没被抽到的同学都早早放学回家了,抽到的同学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师的安排。当时,我看到这么多同学都没走,就热切地希望自己也能留下,于是,就在教室后门口探头探脑,期待老师能发现我。果不其然,看到我语文成绩不错的班主任,把我留了下来。这件事算得上是我第一次遇到老师的肯定。从此,我对学习也更有信心了。 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学,大学到现在,这一路走来,我发现,生命中很多事情,大部分依赖自己的主动,依赖相信,才会真正有所成,不管这相信来自外界还是来自你自己。如果你渴望去做一件事,但是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反而不停地说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之就是做不到,那你到最后极有可能真的做不成了。相反,如果你自信一些,相信自己能做成,你成功的概率反而会变大,你未来可供选择的机会也会更多。 平凡与卓越,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自己 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说的就是这种暗示现象。实验在美国的一所学校的一群小学生当中实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团队,从每个班级中随机抽取了一些学生,对他们进行智商测试,然后将测试结果直接交给了老师,这些结果还特意说明了孩子拥有何种潜质,但实际上这些孩子智商平平,并没有特别的天赋。 然而,半年之后,这个团队再一次的测试则发现,那些测试结果已经深入教师的内心,他们很快就开始用“好奇心不够旺盛”“对学习缺少兴趣”这样的评语,评价那些所谓“天赋平平”的学生。学生们好像也被这种评语影响了,于是,那些所谓“天赋很高”的孩子在第二次智商测试中有了很大提升。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受到了测试结果的暗示,相信智商高的学生成绩也会好;学生又受到了教师的暗示,相信老师对自己的评语,结果,原本天赋平平的学生有了提高。这本质上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崇拜、相信的人的影响。 唯有相信,才有可能 生活中,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换成单个的人也成立。比如,有的女生读书时非常优秀,但毕业之后的很多年却没有什么成绩,甚至很多放弃了的自己当时的志向,当被问到“你的潜能与成绩差距如此之大,你有何想法”时,她们的回答是令人悲伤的“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潜能”。这与她们对自己的消极暗示不无关系。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领导,下次再交给下属办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妨告诉他:“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下次让学生完成一项有难度的学习时,不妨鼓励他:“你有这个基础,也有这个能力做好,我相信你”;如果你的朋友告诉你她对这次面试一点儿信心都没有,不妨告诉他:“你什么都准备好,就自信地上战场吧”;如果你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妨给自己鼓劲:“必经的磨炼之后,我一定会变得更好”…… 毕竟,唯有相信,人生才会有无数可能。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