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爱
  • 积分:2034
  • 等级:博士研究生
  • 2019/5/22 15:28:08
  • 楼主(阅:83704585/回:0)为什么越来越少发朋友圈了


    降低社交压力不见得能使你再度活跃,即使工作压力再大,只要价码匹配,人们依然会付出劳动,缺少互动的真正原因是没人愿意进行"无效劳动"。


    社交互动产生的必要条件


    预期互动收益 > 决策压力 + 互动成本


    “预期-互动”的反馈机制


    预期评估--“通过”--发起互动--"产生"--实际互动收益--"对比"--预期互动收益--"影响"--下一次的预期评估。


    预期互动收益=预期互动社交收益+预期互动经济收益+其他预期收益


    预期互动社交收益指在互动行为发生后,互动个体(规定时间跨度内)在互动行为发生的社交网络内的整体社交影响力的变化度量值。若社交影响力增加,则收益为正,反之则为负


    预期互动经济收益指在互动行为发生后,互动个体基于该互动行为可获得的总计经济收益。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互动收益,经济收益不一定产生于社交网络内部。在通常情况下,是否具备该收益也是划分用户群体的重要指标,例如普通用户通常不具备互动经济收益也对此较不敏感,而KOL则正好相反。


    预期互动社交收益和预期互动经济收益较少同时为正,例如:发红包时,经济收益为负,社交收益为正;推销商品广告时,经济收益为正,社交收益为负。一个更为合理的经济模型应尽可能在产生经济收益的同时避免社交收益为负,即不通过消耗社交影响力产生经济收益,实现正向循环。


    计量互动社交收益的一些问题点


    1.线上社交互动具有延时性,反馈不是实时的,而是持续产生的。在现实中,个体与他人产生交流,对方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影响力评估的,而一个在线发表的话题,却是陆续被其他个体观测到的,并且越往后推移,在观测时遭遇噪音(如他人的评价)的几率也更大,这些都提高了线上社交互动的不确定性,既增加了度量难度,也提高了互动者在预期互动收益时的难度。


    2.如何界定单次社交行为的边界(该问题关联上一个问题),个体对于社交互动的判断会持续受到其他个体的影响,导致社交影响力的变化是持续不稳定的。例如A分享了动态,B访问后该动态后提高了对A的影响力评估,之后C也访问了A的动态,但给予了负面评价,B再次访问该动态时,受到C的负面评价影响,于是调低了对A的影响力评估。


    3.在实际情况中,个体社交影响力的变化受网络本身影响,即使个体不产生社交互动,其社交影响力也会由于网络本身的结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A长期不进行社交互动,逐渐被网络中的其他个体遗忘;B发布了一条关于C的八卦动态,访问该动态的个体调低了对C的影响力评估),因此在评估互动收益时,不得不从全局进行判断。


    4.上帝视角下的影响力评估无法替代个体视角对于价值的理解。例如在上帝视角中B是网络中的关键节点,C则是一个较为次要的节点,因此B小幅度提升对A的影响力评估可能带来的潜在价值可抵消C大幅度降低对A的影响力评估,但是在以A为主视角的社交网络中,C的重要性可能远大于B。


    5.如何将所有影响因子转化为统一的单位,计算需要统一单位,否则就只能进行定性分析,例如假设某一数值为0,则...例如:即使社交成本和社交压力总和为0(无法转为负值),预期互动收益不为正,互动也不会发生。


    决策压力≠社交压力


    决策压力源自社交压力,相当于是受规则影响重新调整后的社交压力。在同一社交网络内,个体遭遇的社交压力相对固定,但通过规则调整可以减少决策压力。例如阅后即焚降低的不是社交压力,而是决策压力;而当个体匿名环境下,社交压力才会变得很低。


    互动成本=生产成本+操作成本


    转发时可以认为互动生产成本为0,互动操作成本亦接近于0;发布原创内容的互动生产成本极高,互动操作成本也相对较高。


    优质的内容生产工具可以减小生产成本,使得生产者得以通过较低质量的内容素材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例如各类滤镜功能。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