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子露
  • 积分:4818
  • 等级:专家教授
  • 2020/2/9 19:47:08
  • 楼主(阅:89264873/回:0)孙正义的传奇人生【上】


    1957年,日本九州的渔民孙三宪,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


    他用“正义”这个中日韩三国通行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儿子会成为哪里人。


    后来在对中国客户的宣传中,孙正义说他的姓氏来自战国时的孙武一脉,所以他是一个中国人。


    即使他不这么说,初听他名字的人,也很难想像这家伙的身上竟然带着中日韩三国的历史进程。


    早在很多年前,他的祖先是福建莆田人,从福建出海,到达韩国,他的曾祖父又从韩国漂流到日本。


    漂泊的家族史为孙家的血管里注入了一种和“规则”相抵触的野性,在孙正义之后的人生中,无处不能看出这种野性的痕迹,毕竟莆田这个地方,确实是非同寻常,冒险精神刻在骨子里。


    孙正义的父亲孙三宪,是这种野性的代表。



    孙三宪


    他出身卑微,做过渔民,养过猪,开过咖啡厅……在那个歧视移民的时代,他坚信自己能超越这块土地上的原住民,做出一番大事业。


    冒险家的骨头里都流着冒险的骨髓。


    孙正义高中的时候,孙三宪靠经营“柏青哥”店而发迹,成为了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成功人士。


    但他留给孙正义的宝藏却不是这份家产,而是一种奇妙的自信。


    在孙正义还小的时候,孙三宪就一直质问孙正义:你为什么要相信老师呢?你为什么要相信规则呢?你为什么要相信别人都在做的事情呢?


    这种灵魂三问,贯穿了孙正义的一生。


    因为父母都是韩裔,年幼的孙正义不能成为一个标准的日本人。


    那时的日本,刚刚遭遇了二战的暴打,对滞留境内的韩国人充满歧视,哪怕孙家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三代,依然不被当成同类对待。


    当时的留日韩裔就像没有北京户口的北漂,看遍繁华,却没有一处属于自己,只能在角落里艰难苟活。


    在日韩裔的身份陪伴了孙正义几十年,带给了他艰难的童年,也激活了他血脉深处的叛逆。


    1991年,已经功成名就的孙正义前往民政局入籍,官员却告诉他,他必须要改一个日本资料库里存在的姓,不然不能入籍。


    孙正义沉默良久,转身离去,不是放弃,只是要换个姿势。


    谁说姓孙就一定不能成为日本人呢?


    几天后,孙正义的妻子,不折不扣的日本人大野优美突然跑到民政局,民政局的官员疑惑的看着这个女人,问她要办什么业务,大野优美腼腆的笑笑说。


    改姓。


    日本的姓氏系统很复杂,因为明治维新的时候强制平民拥有自己的姓氏,许多平民一拍脑门就能想出一个姓来。


    这种文化传统让日本法律对改姓很宽容,不管是什么奇怪的姓氏都能录入。


    面对民政官员,大野优美说:我觉得姓孙很酷,我要改成姓孙。


    又过了几天,孙正义再次去办理入籍:我要姓孙,资料库里有,不信你查。


    那天孙正义成了真正意义上日本人,也给日本带去了“孙”这个姓氏。


    2.1971年,14岁的孙正义坐上飞机,一个人从九州来到东京,求见日本麦当劳之父藤田田。


    1971年的日本刚从战后的萧条中爬起来,百废待兴,到处都充满了机遇。索尼刚刚开发特丽珑映像管技术还清债务,雅马哈的摩托开始进军海外,自豪的日本人签下史密森协议,意识到不到汇率浮动带来的危机。


    藤田田就在这个时代把麦当劳引入日本,战后崇美思想严重的日本人疯狂迷恋这种米国炸鸡,生意好到爆炸,门店开遍全日本,藤田田成为商界明星。


    功成名就的藤田田写了一本书,名字叫《犹太人的商法》,这种正宗的鸡汤味儿,源远流长。


    建议改名为《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那时,14岁的孙正义正是中二病的晚期,成绩优异,却开始厌学。


    他看不到日本教育描绘的未来有什么出口,只能躺在家中,一遍一遍的翻着漫画,看着坂本龙马的故事,梦想有一天化身成龙。


    当他看过这本《犹太人的商法》,直接从床上跳了下来,左右徘徊,心潮激荡——他决定去见藤田田,把他的成功粘贴一下。


    14岁的少年去见当时的商业巨子,不知道到底是一个中二病惊人的行动力更值得惊讶,还是藤田田接见了这个少年的胸襟更令人感叹。


    我相信冥冥之中他们有缘分,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日本人,但名字都看来不像日本人。


    藤田看着眼前的少年,稚嫩的脸上却有着一双充满野性的眼睛。


    他问:“你想问我什么呢?”


    孙正义说:“我想要创业!”


    那时正是昭和的辉煌时代,摩天大楼在废墟上拔地而起,无数创业神话脍炙人口。


    全日本正当红的创业明星藤田沉吟半晌,对一文不名的14岁少年孙正义说:“你不应该创业,你应该去美国看看,看看这个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和市场。”


    孙正义想了想,觉得有道理。


    后来的事实证明,从美国搬运,确实是有道理。


    1974年,16岁的孙正义背上背包,回看了一眼送行的家人和这片对他并不友善的土地,只身一人踏上了美国留学的道路。



    水手登上了远航的船,投身大海。


    藤田田随意的一句话,开启了30年后的大创业时代。


    也不知道藤田的英文名是不是叫罗杰。


    3.孙正义一开始在美国读高中,但只持续了3周,他就进入了大学。


    他在这个期间的表现堪称龙傲天的翻版。


    首先是他遇到了大野优美,自己的妻子。


    但是妻子比自己大2岁,高2级,想要在一起的话,这是个不轻不重的坎。


    一般人或许会退缩,但他是孙正义。


    于是,他申请了跳级,要从高中1年级跳到3年级,通过了简单的评测,他直接上了三年级。


    历史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陷入疑惑,是孙正义强,还是美国高中弱?还是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是让他人快乐?


    这个答案,或许永远也不知道了,但我已经收获了快乐。


    跳级完成后,孙正义觉得不过如此,他给大野优美做出了承诺,要一起上大学。


    然后他要求直接参加高考,然后在考场上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阅读试卷很困难,精彩的地方来了。


    孙正义却找到了考官,向考官提出了两个要求:


    第一,我看不懂英文,但是只要看得懂我一定能答出来,所以你得让我用词典。


    第二,用词典很耗时间,所以你得给我延长时间。


    这两个要求惊呆了考官,考官问主考官,主考官问校长,校长问州长,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孙正义就这样拿着词典,考进了圣名学院,累计耗时3周。


    看到这段经历的时候,我脑海中抑制不住思考,到底是孙正义强,还是美国高中弱。


    后来看到另一个孙老师三耍巴菲特的奇迹操作时,我觉得可能还是二者都有。


    过人的口才,与祖传的迷之自信和漠视现有规则,第一次为孙正义争到了机会。


    孙正义进入圣名学院的那一年,正是硅谷崛起的年代,孙正义决定转学到伯克利,去学计算机,去感受世界前沿。


    但是考出来的分数够伯克利,不够计算机,于是他转去申请了经济系,1977年,孙正义进入伯克利,他未来的妻子优美也进入了伯克利,天文物理系。


    这通操作,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孙老师,大学从中文系转到历史系。


    我又想到了齐天大圣也姓孙,不禁赞叹。


    孙家,能人辈出。


    4.世界很快就发掘出孙正义真正可怕的地方:只要他想做的事,他绝不会畏惧,而且套路花样百出。


    当然规则的束缚,更不存在,他专干规则。


    18岁的孙正义发现了一个商机。


    那时的美国正是夜店文化兴盛的年头,年轻人在酒吧上窜下跳,用大麻和酒精发泄着过剩的精力。


    与此同时的日本,弹子游戏机正是年轻人的新宠。孙正义不相信美国的年轻人和日本有什么不同,他认定美国人喜欢夜店,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游戏机。


    同样的道理,美国人还在喝咖啡,是因为还没见识过小罐茶。


    这时的孙三宪已经靠柏青哥店有了家底,孙正义根本不缺货源,他把日本游戏机运到美国贩卖,果然大受欢迎,孙正义就这样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100万美元。


    与此同时,他又说服伯克利的语音合成领域大牛莫泽尔博士,共同开发了一款语音翻译机器,公司打着莫泽尔博士名号,靠着父亲的关系,说通了当时的夏普公司部长佐佐木,把专利卖给夏普公司,以此赚得第二个100万美元。


    后来看到夏普在翻译器领域的表现,我觉得可能买贵了,这个翻译器的包装费有点高。


    不过核心点在于,孙正义的父亲,有能力帮助他牵线搭桥。


    有的人成功,自己很努力。


    有的人成功,是父亲很努力。


    孙正义的成功,是二者的结合,所以特别成功。


    卖出翻译器的年一年,19岁的孙正义手持巨款,意气风发,自认为天下无双,于是给自己定下了“人生50年规划”:


    20多岁时,打出旗号;


    30岁,要赚够1000亿日元;


    40岁,干一番大事业,来一场生死决战;


    50岁时,营业规模达到1兆日元。


    60岁时,把事业接力棒传给下一代,自己回归家庭,颐享天年。


    但这个规划险些在第一步就夭折。


    1980年,孙正义生了一场大病,医疗人员判断他“最多也只能活5年了”。孙正义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中。


    我翻这段历史的资料,发现很多资料说孙正义在养病的两年内阅读了4000多本书籍,我想可能是孙正义先生在这段期间领悟了量子波动速读吧,天才就是不一样。


    30多年后,另一个更年轻的孙老师,也是此中高手,他的结石,就是量子波动的巅峰之作。


    不过有一个信息指向是,孙正义在这段时间接触到了《孙子兵法》,认为商场和战场的思路是一样的,而投资,是最契合孙子思想的优势职业。


    从此以后,他就宣称自己是孙武后人。


    5.1981年,大病初病愈的孙正义创立了软银,资金全是亲戚借的,全部员工两人。


    早上上班,孙正义激动的跳上苹果箱子,慷慨激昂的为两个员工描绘未来的图景:我们十年后会赚到125亿美元!


    两个员工对视一眼,觉得这个老板有点不靠谱,可能是传销,误入骗子公司怎么办?


    不久,两个员工就辞职了,孙正义孤身一人,徘徊在公司里,不明白自己的伟大愿景为何有人不信。


    其实这两个员工真的是菜,因为他们没有做过调查,孙正义的钱虽然是七大姑八大姨凑来的,但是凑了1亿日元,这是80年代的日本。


    七大姑八大姨是真有钱。


    18年后,孙正义在中国遇到了另一个喜欢站在台上谈愿景和未来,看起来特别像传销的年轻人,当即引为知己,重金投资。


    而且那个年轻人虽然被认为是白手起家的代表,但是人家创业的地方,是湖畔花园的自己家,当时的杭州豪宅,而且无贷款。


    孙正义在年轻人身上已经不仅仅是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么简单了,简直是看到了自己的转世。


    然后就是,英雄惜英雄。


    1981年的下半年,孙正义砸出800万美元,租下了一个展厅,免费给别的软件公司使用。


    这一愿者上钩的行为竟然真的钓到了大鱼,众多软件公司纷纷上门寻求合作,最后光杆司令孙正义选择和世界最大软件公司哈德森签订了独家代理合同,在短时间内筹到3000万美元,并迅速占领了日本的软件市场。


    3000万美元,1981年,得承认刚才低估了七大姑八大姨。


    但传奇总是不会一帆风顺。


    1982年,孙正义进军出版业,十分迅速的亏掉了1000万美元,到1986年,软银负债10亿日元。


    孙正义躺在床上,又翻着《孙子兵法》,思索着破局之道。


    1986年,孙正义跟人合作制造出一种特殊插座,又找来几家合作方生产和销售,最终获得几亿日元的专利费用,巨额债务也被一清而光。


    另一边,他改良了自己的出版业务,一切面向用户,成功让手里的出版业扭亏为盈。


    历史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哪里不对,怎么什么神奇的事情都给他遇到了,除了稳得不行的家世和总是关键时刻出现的七大姑八大姨,其他的一切都令人摸不到头脑。


    当然,后面他的一系列投资,也是一样的风格,一样的味道。


    赚的让人看不懂,赔的让人更看不懂。


    1992年时,软银已成为日本软件行业的巨头。


    也是在那一年,海的另一边,一个叫马云的老师成立一个“海博翻译社”,梦想在翻译的领域捞点外快。


    又是翻译领域,孙正义的第一桶金,就是卖翻译机。


    这个领域看来真的有点东西。


    考虑到另一个孙老师,早年自称马云学徒,我不禁感觉三人的命运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刚好三人的年纪也是三个年代。


    啧啧啧,量子力学,量子力学。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