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子露
  • 积分:4818
  • 等级:专家教授
  • 2020/3/2 17:30:59
  • 楼主(阅:28514600/回:0)一个产品经理的“721法则”:从摘下最低的苹果开始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出自金庸《神雕侠侣》,意思是说真正的剑技,不是要依靠剑锋,而是个人的修行。这也是新加坡的同事们对于王长乐的评价。他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郭靖,从不走快速的路径,而是注重基本功夫的培养,在关键时刻发力。


    从研发转身到一线解决方案,短短几年时间,王长乐成长为代表处优秀解决方案主管,更是凭借大巧不工的销售风格,成功突破了企业大客户S,实现了7000多万美元的服务器销售,还突破了极具格局意义的金融客户D。


    逆向再利用,省下数百万美元


    2011年,王长乐加入存储深圳研发团队时,还是个懵懂的小伙儿。他知道,原地踏步会有危机感,机会比当期的回报更重要,想要去更大的平台,于是跳上了华为研发的版本火车。


    在研发的两年多,他经历了在深圳开发产品、去成都护送产品、异地开发的过程,然后加入了IT产品线的质量运营部。“当初能去质量运营,是因为别人觉得你懂研发,后来能转一线,也是因为别人觉得你懂研发,足以证明,研发的经验非常宝贵。


    以前打交道的就十几个人,接触的都是单板、示波器、版本过点、GA,可到了质量运营,要抓产品线重点工作,端到端成立项目组,要从流程的视角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个人视角和思维的一次转变。


    当时IT产品线的财务和供应链人员反馈了一个问题:每年一线都进行大量POC(概念验证),设备退货之后没有处理流程,只能报废,但研发每年又要花大量的钱,买很多设备。其实,很多一线退回来的服务器、存储等设备并不一定是坏的,只是没有办法证明是否可用,也没有途径让双方信息互通。是不是可以想办法再利用?接到一线的反馈和提议,王长乐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主动认领了“逆向再利用”的任务。


    怎么开始?最关键就是从各种复杂的设备来源,挑选梳理出适合研发使用的设备。可一开始信息不清晰,原来的设备又不能一直堆积在仓库,一时找不着切入点。王长乐只能用“笨办法”,天天待在供应链仓库里,一台台进行检查、记录、搬运,然后再拉去各个研发部门“推销”,愣是把“带货”能力给练出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梳理,在仓库里“沉睡”的一部分设备,成功被“唤醒”并投入使用,证实了“逆向再利用”这一路径是可以走通的。很快,项目组成立了,端到端打通流程,梳理了SOP(标准处置程序),并在供应链的产线上搭建了一个小产线,将关键节点上的专职人员设置到位,专门处理逆向物流。这样一来,一线退回来的设备,有了流程和人员进行汇总、分流、测试等,让研发回购用于内部使用,一年节省了数百万美元。


    王长乐说,平台支撑性部门只要愿意思考,敢于推动和整合,看似碎片化的事是可以挖掘出价值的。两年质量运营的经验,让他跳出原来技术点的圈子,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也提升了他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


    接触了更多的人、事、物之后,30岁这一年,王长乐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上一线。


    一年“打杂”生涯赢得了口碑


    之前在研发体系,王长乐觉得工作很多时候是单行线,就像火车一直往前,只有到了岔路口才跳到另外一个轨道,去下一趟版本火车,有确定性方向的复杂体系。但到了一线,感觉更像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只告诉你大致方向和目的地,但不会告诉你精确到每一步该怎么去。


    2016年1月,王长乐到了新加坡。刚到时连产品经理的权限都没有,很多有广度的专业知识不了解,客户、渠道、项目运作也是一片空白。


    尽管是从零起步,但研发人的踏实、沉稳,一直留在他的血液中。领导让干啥就干啥,同事有需要就帮忙,本着“把自己的边界放开一点,只要愿意多做事,没有人会烦你,多做事也不会吃亏”的心态,他做了很多的项目,过了一年的“打杂”生涯:客户经理、渠道经理、渠道的各种需求都来者不拒,交流、POC、配置报价、货期等统统照单全收,还支持了商业、教育、交通、ISP等各种行业的客户……


    事情越来越多,成长也越来越快,但王长乐知道,“打杂”只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如何从复杂的市场中找到方向,摘下胜利的果实,才是更重要的。


    从执行入手,先摘下最低的苹果


    2016年下半年,王长乐开始逐步了解市场,逐渐明白什么是客户,什么是渠道,也开始意识到,新加坡市场作为东南亚经济中心,装载了无数公司的亚太总部,客户群瀚如星海、技术精深,友商们虎视眈眈、摩拳擦掌,要撬开一个“成熟饱和市场”的大门,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企业网而言,在众多的客户中如何做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2016年底,他偶然接触了当地一家总部在新加坡的互联网公司S,每月平均购置几十台服务器,虽然采购量不大,但公司未来非常有潜力。


    当时的客户对华为没有太多青睐,连跟华为开会的时间都不给。王长乐没有气馁,每周花两三天泡在客户的餐厅,跟客户聊技术,聊产品,讨论技术问题,并给出有效的配置建议。一来二往,客户对王长乐深厚的技术功底印象深刻,逐渐产生了信任。2017年5月,客户主动提出搞POC(概念证明),下单10台服务器进行测试,并提出了一大堆诉求。


    眼看机会来了,再难也要顶上。王长乐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和研发一起,搞定了所有严苛的诉求。由于测试非常成功,客户很快下了100多台服务器30多万美元的订单,但要求9月下单,10月到货,并由华为负责全部安装。下单,催货,到货……王长乐做了很多努力,并联合供应链优化流程,实现出厂服务器直接贴好资产标签,提供配套的资产表。安装环节,为了节约成本,他咬咬牙,带着客户经理、服务、供应链的兄弟一起,扛着服务器到客户机房安装,让客户看到了华为的诚意。


    2017年10月,S客户在美国上市,获得了十几亿美元的资金,不仅给我们追加了300多万美元的服务器,同时也带动了十几台管理交换机的突破。


    王长乐辛苦了耕耘了一年,终于闻到了果实的芬芳。“不要站在华为的视角去看客户,而要看自己能给客户带来什么。”所以他平日踏踏实实播种,关键时刻主动出击,正如同南太企业网一直倡导的那句话:从执行入手,先摘下最低的苹果。


    产品经理的“721法则”


    除了日常持续和客户技术研讨,项目组还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持续做好项目闭环,逐渐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2018年5月某天晚上9点,客户现网某一新上线的业务集群运行不稳定,集群是由友商C和D的设备组成。联系C时,友商告知他们没有维保级别不够不能立即提供服务,联系D时,对方称,客户买的是低级别维保,要第二天才能定位问题。但现网业务不能等,客户无计可施,只好又一次求助华为。王长乐、客户经理及两位服务工程师,从晚上9点到凌晨5点,通宵帮客户定位出新机型网卡的兼容性故障,并提供了解决方案,让客户悬着的心落地。


    被华为的响应速度和服务精神所打动,客户向华为开放核心系统和更多份额,和华为开始了深入意义的全面合作。


    回顾这一年做市场的经历,王长乐总结了做销售的“721法则”:首先要花70%的精力去下苦功夫,努力并不一定能导致你的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什么都没有;其次要花20%的精力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判断方向在哪里,该跟什么人合作,什么事情值得花时间,怎么去撬动整个组织去推动项目前进?再次是花10%精力去做“风险控制”,因为做销售,尽管全力以赴,依然不知道会遇上哪些变化,外界的好运气和坏运气是自己无法掌控。所以我们常常要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从泥坑里爬起来


    要对得起客户的信任


    当王长乐在服务器领域做得如鱼得水的时候,领导说,你已经拿到公司的最高荣誉“金牌个人”奖了。但从今天起,要把之前的成绩忘记归零,你以后的任务是存储,必须打开这个城墙口。


    2019年,王长乐离开了舒适区,踏上了更艰难的存储销售拓展之路。银行是金融存储的重要突破口,而新加坡第一大银行D更是金融界绕不过去的标志性存在。但2018年华为产品在D的POC测试中表现不佳,客户存储技术层对华为的产品性能印象不好。


    作为团队主管,王长乐必须去啃这块硬骨头。技术层中的关键决策人,是一位在美资银行工作近30年,最近几年才加入D银行的业界资深专家。由于长期使用美国品牌的产品,再加上我司之前的表现不佳,对华为误解很深。如何让一个使用了几十年美国技术的人,认可一家中国公司?


    王长乐尝试约见这位客户,但客户总是推脱没时间,而且反复声明高端全闪存存储和友商已经有框架采购,不可能更换。他进一步了解到,这位技术主管习惯早起,早上7点多会到办公室,但公司9点才上班。所以早上7点-9点,是他一天中难得的“peace time”。


    于是,王长乐每天早上这个时间约客户喝咖啡,从聊华为的产品,到讨论业界涌现的新技术、出了哪些新产品,再聊到现网存在什么问题……喜欢技术的人总是很容易找到话题。为了保证每次都有新话题可以探讨,他买了更多的书去学习,逼自己快速了解业界新的技术概念。通过日复一日的清晨谈话,他逐渐改变了华为在客户心目中的技术印象。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2019年下半年,在和客户的日常技术讨论中,客户提到现网产品遇到性能瓶颈,王长乐敏锐意识到,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和产品线讨论后,他更有了底气——华为存储新一代高端Dorado 8000 V6已经在研发中,在架构设计和多项性能指标上有大幅提升。


    机会稍纵即逝,王长乐下定决心,必须抓住!他一边求助产品线,争取优先发货以保证POC时间,一边通过跟客户经理紧密配合,从客户那儿艰难地争取到测试机会,并顶着巨大的压力,完成2019年9月发货、10月测试、11月拿到测试报告等一系列过程。优异的数据指标,扭转了客户对华为产品的印象。


    2019年11月底,他们又邀请客户CIO等管理团队回国参观,让客户对华为的研发、行销、交付体系有更多了解,逐渐建立深厚的信任,最终签下了数百万美元的订单。


    2019年,在这个看似不可能但又绕不开的主战场,王长乐和队友们,靠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韧劲和关键时刻敢于亮剑的魄力,树起了存储在新加坡金融行业的灯塔。


    问到成功的感受,王长乐这样说:“初入企业市场的人,经常不理解一个问题,华为的产品和服务这么好,有些客户为什么不选择我们。在我看来,客户不支持你是应该的;即便有的客户支持了你,也是心中充满顾虑的。因为一旦选择了我们,就抛弃了以前的安全区域,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跟我们捆绑在一起了。我们只有尽十二分的努力,去对得起这份信任。


    一辆不会停下的火车


    一个可以发光的平台


    在华为工作的这些年,王长乐有两点感触:一是永远不变的只有改变。华为就像一辆快速前行的火车,无论你身处哪个位置,最终取决于你是否能跟得上。虽然变化不断,但这些变化也是有脉络的、有意义的,我们要去理解和适应,更要有意愿,逼着自己不断调整速度和心态,努力跟上这趟列车。


    同时,华为是一个很大的平台。曾有朋友劝他去创业,但他喜欢这种努力付出后最后赢的感觉,这种成就感是在别的平台找不到的:“在华为,我操盘的是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美元的项目和产业,这么大的生意,真正的风险却是公司在承担,试问几个公司能有这样的平台?


    生活中的王长乐,很喜欢骑自行车,因为骑车的过程中只有三个词:目标,前进,到达。尽管走在一条布满荆棘但又充满希望的路上,但他相信,只要心怀梦想,使命必达。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