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49282336/回:0)中流砥柱、鲤鱼跳龙门:俗语背后的地理之迷中国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各词语的产生都有其传奇的典故。不过像我们听惯了“中流砥柱”“黄河之水天山来”等词语,有没有发现原来这里面还藏着些地名或地理现象呢,你知道哪些呢? 一、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的砥柱在哪里? 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 “中流砥柱”。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达,曾为航船要道,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 以前,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石上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非常具有神话色彩。 晋陕大峡谷从起点到陕西省韩城市与山西河津之间的禹门口共有720公里长,除很少地段谷形较宽外,其余两岸大部分崖壁陡立,高出水面数10米至100多米,河道一般宽200—400米,为黄河干流上最雄伟壮观的长峡。 黄河水从狭窄的龙门口进入宽阔的河床中,河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门之形成,就是因其东龙门山和其西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成为一个只100多米宽的狭窄口门,束住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而出了狭谷后河谷变宽,水位骤降,落差很大,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 二是成为黄河小北干流的最北端。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是处理黄河泥沙问题上的重大战略措施,据测算,在小北干流放淤可拦截泥沙总量达到100亿吨,相当于小浪底水库的拦沙总量。 之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黄河流经这里,地处平原,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人们兴修了许多引黄水利工程,形成黄河灌区,使得粮棉富足,称为“塞上江南”。 因为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 由于河道高出地面,其周边的城市附近水系不能汇入黄河,大部分只能划归为别的流域。所以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哦。
侬好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