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狂欢-巴西馆-商友邦网
商友邦网,助力企业全球化,为企业出海领航。     帮企业找客户     帮客户找产品     帮产品找物流     商友邦网--商人的国度(Business friendly network--Businessman's kingdom)     凝聚"一带一路"企业力量,践行"一带一路"伟大倡议。     商友邦网,“数字丝路”开创者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我的商圈 | 客户中心 | 使用帮助   你好,   欢迎来到商友邦全球企业服务平台!
                                   
 巴西馆企业发布信息详细资料
视频展示区:
    
图片展示区:
点击此图放大
巴西馆企业名称: 音乐与狂欢 联系地址:
所属分类: 旅行社推荐 联系电话/手机: 0
巴西馆企业简介:

 巴西所有的音乐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最负盛名的,当属桑巴。巴西一首歌里唱到,“不喜欢桑巴的人,不是脑袋有问题,就是腿有问题。”再有,如果没有桑巴,就不可能有世界上最大的派对——狂欢节。大多数人以为桑巴和狂欢节是里约的“特产”,素不知真正的发源地却是在萨尔瓦多。根据巴西历史学家安东尼奥·何塞里奥的研究,巴西人对非洲文化的认同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巴伊亚州狂欢节,巴伊亚州狂欢节有着浓厚的非洲文化氛围,这与其在历史上作为美洲最大的黑奴入境地有很大的关系。

  贩卖黑奴的货船由非洲大陆辗转而来,身强力壮的黑人登陆南美大陆,也带来了富有生命力的音乐。桑巴的节奏是从打击乐风格而来,早期用于一种非洲宗教祭祀活动。每到夜晚,穷困潦倒的黑奴们就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到大街小巷,使用那些源于非洲、制于当地的原始乐器,抒发内心的屈辱与苦闷,找寻精神的慰藉。这个时期的桑巴不仅具有一种音乐属性,而且成为了一种部落和族群的公共舞蹈。与此相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北美大陆,黑奴们拣回白人们丢弃的乐器,没有受到训练的即兴弹奏,最终形成了爵士蓝调。

  1888年,随着巴西废除奴隶制,被解放的黑奴纷纷离开种植园,南下到了里约。在那里,非洲的音乐旋律与

欧洲的音乐风格相融合,逐渐产生了近代桑巴的音乐风格。19世纪晚期以来,桑巴向数个不同的方向发展,现在大约有20多种不同的桑巴,最常见的就是狂欢节上的嘉年华桑巴,其他还有歌剧桑巴、歌曲桑巴等。直到20世纪初,由于桑巴歌手均来自社会底层,因此桑巴聚会被当局定为非法,桑巴艺术家则被视为“流氓”。后来情况发生了改变,官方开始容忍、接受甚至喜欢上了桑巴。桑巴得以合法化,涌现出大量桑巴学校,继续着这一民间传统。

  上世纪开始,桑巴又演化为不同的风格类型,有着不同阶层的观众。在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巴西国宝、世界名模吉赛尔·邦臣演绎的《依帕内玛女孩》(Garota de Ipanema)走秀震撼观众,其音乐就是桑巴的一种曲调——波萨诺瓦(Bossa Nova),意为“新音乐”。这首曲子是全球最为经典的波萨诺瓦歌曲,几乎人人都会哼唱。作为巴西葡萄牙语的初学者,我学到的第一支葡萄牙语歌就是这首名曲。波萨诺瓦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一种节奏较为稳定、曲调轻柔的桑巴。它受到了古典音乐、爵士乐的影响,主要用吉他伴奏,较少用打击乐,广泛受到中产阶级欢迎,对美国当代流行乐坛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桑巴舞、足球和海滩共同组成巴西的象征。在巴西,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允许举办狂欢节,在允许举办的城市中,以萨尔瓦多、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最为知名。巴西狂欢节一般集中在每年年初的二三月份,假期为四天半,这段时间里,很多公司都不再办公,甚至会延长假期。对于喜爱享乐、高度捍卫休息权的巴西人来说,狂欢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快乐时光。

  狂欢节最初是天主教宗教节日,随同葡萄牙殖民者来到巴西。中间经历过1641年3月31日的“君主复兴节”、1855年和1906年的“嘉年华会”几个高峰,1923年8月23日成立了第一家桑巴舞俱乐部,从此风靡巴西,长盛不衰。狂欢节行进糅合了欧洲、非洲和南美洲印第安人的色彩,是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典范,也是巴西历史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延续。巴伊亚人颇以为里约狂欢节的商业化过于严重,于是坚守巴西狂欢节传统,力求原汁原味。

  据说,每到周六在萨尔瓦多的老广场上就有当地著名的黑人乐队奥罗东鼓(Olodum)的训练。这是萨尔瓦多年轻人的节目,人们三三两两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到这里,随着鼓声,尽情狂欢。我们去的时候是周日,广场是空旷的,一张麦克尔·杰克逊大海报悬在最显眼处,以桀骜的姿势,迎接着每一个注视他的游客。在他带动下,萨尔瓦多的奥罗东鼓名震世界。

先回答什么是著名的奥罗东鼓?这是一支黑人鼓团,成立于1979年,吸收的都是巴伊亚地区中下阶层的黑人及Mulato(黑白混血儿),其名字来源于西非约鲁巴宗教中的尊神(Olodumare)。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奥罗东鼓尝试在桑巴节奏中加入其他美洲音乐元素,如萨尔萨舞(salsa)、梅伦格舞(merengue,海地和多米尼加的一种交际舞)、雷鬼音乐(reggae)及坎东布雷(candomblé)。这种融合后的新音乐在1986年的狂欢节上推出后,反响不错。非洲原始音乐(afro-primitivo)、非洲当代音乐(música-afro)、桑巴雷鬼(samba reggae)等巴伊亚音乐文化变成了巴西甚至南美洲最重要的音乐符号之一。当地的巴西朋友专门给我推荐了一些她最为喜欢的乐队。

  1995年,麦克尔·杰克逊发行专辑《历史:过去、现在及未来(Histor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ook I)》中的热门单曲“他们并不在乎我们(They don’t really care about us)”,分别选取佩洛里奥和里约的一处贫民窟作为取景地,并搭配奥罗东鼓乐团进行伴奏。迈克尔·杰克逊一向以关注社会问题而闻名,整张专辑也涉及环保、社会平等、种族主义等多方面深刻的社会题材,间接带动了西方媒体对巴西社会问题的关注。

我们的车慢慢的行驶在安静的狂欢节大道上,巴西朋友向我们介绍队伍的行进方向、方阵的排布,甚至给提出了一些预定未来饭店理想方案:一个既能看到海,又能从最佳角度欣赏狂欢节表演的房间。其时,萨尔瓦多当地居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走上街头,热歌劲舞的场面。不过是想象而已,清晨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落进车内,蓝色的海面从公寓或酒店之间的夹道中时隐时现。头脑中的热闹与现实中的安静剧烈地切换,没由来地想起一位著名巴西作家的一段话,大概的意思是,狂欢节只有一天,之后又是一整年的寂寞和悲伤。

  萨尔瓦多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那历史悠久且久盛不衰的街头音乐。永不停止的音乐、纵情欢乐的背后,仍是一抹寂寞与悲伤。这是萨尔瓦多永远无法解开的情愁,也是黑殖历史留下的苦难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