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日不如撞日。我们在萨尔瓦多的最后一天刚好碰上了一个“逢十”的历史纪念日。130年前,1888年5月13日,雷亨特·伊莎贝拉女王颁布法令,宣布废除巴西奴隶制。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巴西的殖民史。
1500年,葡萄牙人卡布拉尔“发现”巴西之后。1530年,他的同胞马丁·阿丰索·德索萨到达巴西和1534的葡萄牙国王若昂三世下令在巴西实行分封制,标志着葡萄牙开始对巴西实行土地占领。16世纪中期,葡萄牙开创了近代的奴隶制度。葡萄牙人先是将非洲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纳为殖民地,而后开始打开贩卖黑奴的贸易。开始利用黑奴垦殖刚刚发现的美洲土地。随着巴西奴役印第安人的企图破产,从非洲贩运来的奴隶劳动力也在不断增加。有统计称,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大约1800万西非、安哥拉和莫桑比克黑人被运进巴西。萨尔瓦多又恰处于非洲、南美和欧洲的三角贸易通道上,于是成为当年葡萄牙在大西洋中的最重要的奴隶贸易口岸,也是美洲“新大陆”第一个奴隶市场。在18世纪,萨城与里约并称两大“贩奴中心”。此地一时“繁华喧闹”无比,也吸引了很多欧洲移民选择来此定居。当时的白人妇女人数较少,其居民多为黑奴后裔或被称为“穆拉托人(Mulato)”的黑白混血儿。
黑人和Mulato的地位如何,可以从“第三等级教堂”得一管窥。走出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向右拐一个小胡同,会见到一个较矮的教堂。铁门紧锁,未得其入。这就是所谓的“第三等级教堂(Igreja da Ordem Terceira de São Francisco)”。据介绍,圣弗朗西斯科大教堂是专供修士和贵族阶段做礼拜用的,平民和黑人仅被允许站在角落里。为了让更多的平民也沐浴天主荣耀,教会又在边上修建了弗朗西斯科第三等级教堂。葡语Ordem意为“阶”,即英文里的order。一阶是男信徒,二阶是女信徒,指的是贵族,此外才是第三个信徒群,完全是等级制度的产物。随着18世纪末葡萄牙在巴西殖民地的首都由萨尔瓦多迁往里约,上城的宗教中心一度衰落,这座第三等级教堂居然被埋入了地下。直到1930年一个电工在铺线时,才发现了它。虽然只是一座草根阶层使用的教堂,但里面也是有大量金饰,让人不得不为中世纪教会掌握的财富所叹服。
巴西是南美洲最后一个废除奴隶制的国家,比其他拉美国家整整晚了50多年。而直至19世纪50年代以前,巴西很少有人关心黑奴的命运。事实上,黑奴没有被看成人,而是被当作牲畜,甚至连牲畜都不如。16世纪时奴隶时价是“1头奶牛相当于5个男黑奴,一个男黑奴相当于5个女黑奴”。19世纪,萨尔瓦多成为巴西废奴运动中心所在,路易斯·加马等许多著名巴西废奴运动先驱也是出生于萨尔瓦多。上世纪80年代起,巴西全国成立了大约超过600个黑人觉醒运动团体组织。黑人平权运动的成果并不能阻滞巴伊亚的经济衰落,甚至变成了一个贫穷地区,大量的居民迁徙到东南部新的工业中心。丰富的区域文化与经济上的不幸发生了强烈的摩擦,对国家根脉的存续面临着痛苦的重建。一位研究巴西史的学者称,巴西黑人心底一直有着对现状的不满,也有着渴望改变的迫切需求。在萨尔瓦多,我们始终感受着这种对撞式的冲击力。
上文提到萨尔瓦多中心地带是佩洛里奥(Pelourinho)区,而该区的中心是一个宁静空旷、向下倾斜的三角地,正式名称为Praça José de Alencar。但几百年来,大家一直称其为佩洛里奥广场(Largo do Pelourinho)。Pelourinho是葡语“刑场”的意思,这里是以前最大的奴隶拍卖市场。到现在还留有当年拴绑及鞭笞黑奴的石柱。历史充满血腥。上城和下城是另一个贫富分化的典型案例:上城是富人区,有大批殖民时期留下的大教堂、贵族宅邸和博物馆等;下城则是贫民聚居的凋敝社区,不少青少年赤裸着上身在沙滩上打排球。停车拍了一张照片:近处是装修奢华的富人游艇俱乐部,背景是海对面的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贫民窟,反差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