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老板勇闯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馆-商友邦网
商友邦网,助力企业全球化,为企业出海领航。     帮企业找客户     帮客户找产品     帮产品找物流     商友邦网--商人的国度(Business friendly network--Businessman's kingdom)     凝聚"一带一路"企业力量,践行"一带一路"伟大倡议。     商友邦网,“数字丝路”开创者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我的商圈 | 客户中心 | 使用帮助   你好,   欢迎来到商友邦全球企业服务平台!
                                   
 巴基斯坦馆企业发布信息详细资料
视频展示区:
    
图片展示区:
点击此图放大
巴基斯坦馆企业名称: 女老板勇闯巴基斯坦 联系地址:
所属分类: 食品酒水行业 联系电话/手机: 0
巴基斯坦馆企业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制造业惊世崛起,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出口规模迅速扩大。毗邻香港的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蜕变大都市,成为了逐梦者的天堂;而义乌更是成了世界小商品的集散中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贸人员。

跟着商业嗅觉到巴基斯坦

2000年,时年33岁的王夏英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改变,投身到了对外贸易的浪潮中。彼时的王夏英并不知道的是,这将为她往后十几年的异国他乡奋斗之路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当时,义乌的发展已走上了快车道,有许多国外的商人来义乌考察,而离我所开办的贸易公司不远处的红楼宾馆则成了巴基斯坦人的聚集地。在日常的商业合作和交流沟通中,我们逐渐熟悉了起来,并成为不错的朋友。”王夏英记得,当时的外贸生意非常火爆,许多巴基斯坦人频繁的来往中国义乌和巴基斯坦之间进行商品贸易,“之前听说过巴基斯坦,但真正和这些巴基斯坦朋友相处的时候,我才对巴基斯坦有一个全面但比较模糊的认知。”

初次和巴基斯坦的接触,在王夏英的心中留下好奇的种子,也让她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可能。2002年,在巴国友人的邀请下,王夏英第一次来到巴基斯坦进行商务考察。“我当时准备做货柜生意,考察的地点位于白沙瓦。那时候白沙瓦非常安定不像现在这般动乱,居住在那边的巴基斯坦人家里条件也非常不错。”第一次的巴基斯坦之行,给了王夏英极好的印象,在提起过去的白沙瓦时,王夏英的语气中充满了浓浓的惋惜。


第一笔生意突遭地震“袭击”

2005年,王夏英在经过一番衡量后,终于决定到巴基斯坦从事外贸生意。当时,她带了一货柜的外贸产品准备运送到巴基斯坦,然而中国的商品运送到巴基斯坦并非易事。首先得用远洋货轮将货柜运送到巴基斯坦第一大海港城市卡拉奇,再由卡拉奇陆运到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然后再运送到白沙瓦,最后再把货物发送到巴基斯坦的每个城市。

“多亏了一位做布料生意的巴基斯坦朋友帮助,才能使原本高昂的关税降到最低,给我减轻了不少压力。”王夏英回忆起第一笔生意时,认为运气的成分居多。

原来,在2005年,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地震发生的前一天,王夏英正和朋友在巴控克什米尔首府穆扎法拉巴德进行市场调研。由于对当地的食物、气候非常不适应,她无奈之下回到了拉合尔。第二天,地震消息传来,穆扎法拉巴德至少有一半的建筑物化为废墟,这场地震的余震还使得首都伊斯兰堡一座13层标志性建筑物倒塌,在这样的危险环境下,王夏英还未来得及处理完货物便将其托付给朋友,匆匆回国。

“这次的经历只能用幸运来描述,一方面我提前离开了穆扎法拉巴德,避免了生命危险;另一方面,即使货物没有卖完,巴基斯坦朋友依然信守了承诺,在帮我处理完货物后将货款如约转给了我。”在王夏英看来,真正有契约精神的巴基斯坦人,他们非常信守承诺,值得交往。


背起行囊再出发,遇金融危机

这次地震,中断了王夏英的商业行动,但没有扼杀她那蠢蠢欲动的心。 2006年,王夏英“整装”再出发,于拉合尔开了一家店面,专门从事门把锁销售。

王夏英告诉《华商报》记者,当时一个货柜从中国运往巴基斯坦的所有成本大约在60万人民币左右,剔除巴基斯坦这边的店面以及销售成本,一个货柜的门把锁最终能够获利18万左右。由于利润十分可观,王夏英在尝试了一段时间后决定扩大规模。

2008年,王夏英和朋友一起合作,投入了2000万人民币来进行门把锁贸易,当时他们一共购买了整整13个货柜的产品。

“当我们的货物还在印度洋上飘荡时,全球金融危机开始了。卢比对人民币的汇率一下子从88比1降到了13比1, 在中国用于生产门把锁的原材料也从5万一吨跌到2万一吨。那飘在印度洋上的13货柜门把锁瞬间变成了烫手的山芋。”王夏英明白,这一趟贸易想收回成本已是天方夜谭,“在2008年到2009年期间,我们一共亏损了超600万人民币。”对于亏损,王夏英表现的比较淡定,因为她深知不是每一笔生意都稳赚不赔,多年商海沉浮的经验让她没有一溃千里。


投资建厂,实现生产销售本土化

屡遭挫折没有击倒出身于商业世家的王夏英,她反而越战越勇。在经历了数年的蛰伏后,王夏英决定“再战”巴基斯坦门把锁市场。

2015年,鉴于货物清关费上涨以及原材料价格上升,拥有十几年门把锁贸易经验的王夏英联合另外2位投资人在巴基斯坦拉合尔投资建设了一家门把锁生产工厂,期望实现门把锁的生产销售本土化。

“建厂初期,我们的预算成本大概为400万,但由于工艺程序、原材料、人工成本等原因,建厂的成本达到了1000万。”高昂的投入没有吓退王夏英,“既然想要实现生产销售本化,就不要左顾右盼,畏首畏尾。”

事实证明王夏英的抉择是对的。之前,巴基斯坦人从中国采购门把锁,其流程繁琐,往往从采购到提货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而本地订货只需要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可以提货,并且如果出现损坏还能立即返厂重新发货,这无形中给巴基斯坦销售渠道商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为税收、电费、建厂费等原因,我们在巴基斯坦建厂后所销售的门把锁并未比国内的门把锁便宜,甚至还高出10卢比每把,但巴基斯坦渠道商们仍旧选择我们所生产的产品,他们看到了本土生产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在谈到当初的选择时,王夏英颇为自豪。


发展良好,欲引投资扩大生产规模

经过了两年多的发展,现如今的工厂已颇具规模。在生产方面,其不仅拥有超3400平方米的厂房操作平台,还聘用了近140个巴基斯坦员工,年产门把锁75万个。在技术方面,从电镀、压铸到横冲、剖光、拉丝,再到锁体、锁芯等一系列工艺都已完备,这些技术在中国最起码需要经历5个不同的工厂程序才能完成。

王夏英给《华商报》记者算了一笔账:销售价格为30元人民币一把的门把锁,其成本为25元人民币,利润空间为5元。以工厂如今年产量75万把来算,一年将近有400万的利润。

“之前工厂共有3个股东,其他两个都是巴基斯坦人,因为他们对前期巨大的投入有所顾虑,并且与国人的办事效率有些差异(你懂的),为了不错过工厂发展的黄金期,他们在2016年年底和2017年年初就选择逐步退出,现如今的工厂只是我一人控股。”眼看着生产和销售都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王夏英心中对于在巴基斯坦“东山再起”的执念慢慢放下。

“虽然在巴基斯坦坎坷的奋斗了十几年,但现在对于我来说才算是正在起步。未来,我希望在五金方面大展拳脚,增加2-3个新项目。2018年下半年, 我计划再投资3000万左右,来扩大工厂的生产规模。”在阐述对未来的规划时,王夏英毫不避讳的向记者表示需要引进投资,她非常欢迎在五金方面靠谱、有实力的投资人一起合作,把中国人在巴基斯坦的五金项目做大、做强。

从2002年到2017年,王夏英坎坷的巴基斯坦奋斗之旅终于迎来转变,她用15年的时间证明了女性创业者在巴基斯坦依然能够有所建树,也为全体在巴华人树立的榜样。在采访结束时,王夏英笑着向记者表示:“我还要在巴基斯坦奋斗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