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是在伊斯兰教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居民中约97%为穆斯林,巴基斯坦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此外,巴基斯坦还有少数印度教徒、基督教徒、锡克教徒和袄教徒等,但人数很少,只占总人口的3%左右。
巴基斯坦伊斯兰教主要有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由于教义和教法互异,两大教派之间以及逊尼派内部经常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又常常与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使巴基斯坦政治形势更加复杂。逊尼派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是伊斯兰教中信徒最多的教派。巴基斯坦穆斯林中,约95%属于逊尼派,分布在巴基斯坦全国各地。
巴基斯坦逊尼派中还分圣训派、《古兰经》派、德欧班德派和巴雷尔维派等支派。什叶派在巴基斯坦穆斯林中仅5%左右,主要分布在信德和旁遮普,巴基斯坦什叶派最重要的支派是伊斯玛仪派。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崇奉信仰自由,而且尊重每个人的信仰,所以在一个城市里既有清真寺,有教堂又有寺庙。这种信仰自由的气氛也使得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大部分传统的中国人还是坚持以儒家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整套父子、群臣、夫妻的尊卑关系,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谁也不得违背这三纲。儒家伦理对于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并构成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违背伦理原则的人将被天下人所不容。在中国社会,人与人交往时要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
例如,下级或晚辈见到上级或长辈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为了表示尊敬,晚辈称呼长辈时多用“您”,下级对上级常以职务相称,如“王科长”、“赵书记”等。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谦卑的神态。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形:小孩子见了大人主动叫“叔叔好”、“阿姨好”,大人就夸这小孩“懂礼貌”,不然就是“没礼貌”。中国的绝大多数学校都把“尊敬师长”定为学生守则之一,不守这一规则的学生很可能被视为“思想品质不好”。此外,在出入的先后以及起坐方面,中国人也都遵循一定的规矩。
中国文化的这种较强的等级观念在汉语语言中也有所反映。“汉语中当几个词并列时许多情况下排列顺序不是任意的,一般是按由尊到卑、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的”,如“君臣、父子、兄弟、姐妹、师徒、上下、党群、官兵、指战员、男妇老少”等。
较强的等级观念在乌尔都语也有所体现,见到长辈也要用敬语,但是不同的是男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作为伊斯兰教国家,女人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女人是不许抛头露面的,所以很少在巴基斯坦见到女人上街买东西或者女人去工作的。即使是客人来了也必须有其丈夫的允许,不然女人是不许接待客人的。
除此之外,巴基斯坦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其阶级观念更为强烈,尤其体现在师生关系及上下属关系上。学生见老师必须主动打招呼,主动问好,而且不许反驳老师,不然就会被视为不尊重老师。如果公然在课堂上反驳老师,轻者停课直到老师允许你上课为止,重者开除学籍。
下属见到上司必须表现出谦卑的状态,不许对上司有任何不满。在中国的文化中,如果对长辈或者上司不尊重,只能说这个人不礼貌不懂规矩不懂人情世故,但是在巴基斯坦不尊重有可能跟你的学习成绩和工作成绩有直接的联系。而且巴基斯坦作为伊斯兰国家是禁酒的,所以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为喝醉酒闹事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