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2020年经济特区总体而言不断发展,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建设基础设施,在农村建设新城市、工业园区、与自然文化相关的旅游园区,建设楼房、道路、电力水力系统、前往经济特区的道路,让运输通行等更便捷,让农村有了新面貌,附近的居民有了工作,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特区管理促进办公室领导Sonepaseuth Daravong先生表示:在2016-2021年期间,经济特区吸引国内外公司签约注册投资共788家,其中2016年66家公司、2017年143家公司、2018年183家公司、2019年206家公司、2020年136家公司、2021年45家公司。这两年投资入驻公司减少是因为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新投资入驻公司减少,部分项目关闭,比如在沙湾-色诺经济特区、巴色-日本经济特区、金三角经济特区及磨丁经济特区。
大部分投资来自中国、老挝、泰国、日本等国。其中入驻投资最多的经济特区为磨丁经济特区、金三角经济特区、沙湾-色诺经济特区、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占巴塞经济特区,注册资本总额超过150亿美元,投资计划超过480亿美元。
期间部分有声誉及质量保证的外国公司入驻投资,如:HOYA电子零件公司、老挝石油化工公司的炼油厂、新希望公司生产饲料、Getter Brewery公司投资建设波乔机场、Nikon公司生产照相机、Escrow公司生产镜片、Celestica公司生产视频会议设备等。
通过经济特区企业的入驻投资,国家预算收入超过4130亿基普。这些经济特区的收入来自税收,如赌场业务、手续费、服务费、个人所得所、增值税、土地特许费和其他税收。其中履行税收最多的是金三角经济特区、沙湾-色诺经济特区、万象-龙腾经济特区和磨丁经济特区。
过去履行义务缴纳税款到国家预算中呈现出积极的趋势,每年在1000-1500万美元的范围内逐年增加。增加的原因是更多的公司经营业务,更多的就业机会。无论是在免征土地特许费和利润税方面,还是相关政府机构都重视上述就业,还帮助促进社会发展等。
Sonepaseuth先生补充到,到目前为止,经济特区工作员工共52319人,其中外国人29161人、老挝人23158人。劳工最多的经济特区是金三角经济特区,大部分劳工来自中国和缅甸,其次是万象-龙腾经济特区、赛色塔综合开发区、沙湾-色诺经济特区大多数为老挝籍劳工在工厂工作 。
经济特区为老挝人民创造的就业岗位逐年增加,尤其是在赛色塔经济特区、沙湾-色诺经济特区、万象-龙腾经济特区。金三角经济特区和磨丁经济特区的老挝工人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但仍然是少数,老挝人大多从事服务业,而基础设施建设上仍然是外国劳工。此外,还为附近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从餐饮、商店、市场、便利店等业务发展中受益。
2016-2021年进出口方面,进口用于生产和建设基础设施的原材料、机械设备总额为47亿美元,进口最多的经济特区为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和沙湾-色诺经济特区。出口额为23.3亿美元,出口最多的经济特区为沙湾-色诺经济特区、万象-龙腾经济特区、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和巴色-日本经济特区。出口产品主要是电子零件产品、镜片、相机、服装、假发、玩具等。 截至目前,19个经济特区的承包面积已超过3.3万公顷,但实际面积仅1.4万多公顷,价值超过1.53亿美元。大部分土地将在特许权到期后由开发商退还给国家。过去使用14000多公顷或140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开发,数量虽少,但重点突出,有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