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企业家郭德胜-经理人风采-商友邦网
商友邦网,助力企业全球化,为企业出海领航。     帮企业找客户     帮客户找产品     帮产品找物流     商友邦网--商人的国度(Business friendly network--Businessman's kingdom)     凝聚"一带一路"企业力量,践行"一带一路"伟大倡议。     商友邦网,“数字丝路”开创者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我的商圈 | 客户中心 | 使用帮助   你好,   欢迎来到商友邦全球企业服务平台!
                                   
 经理人风采发布信息详细资料
视频展示区:
    
图片展示区:
点击此图放大
经理人姓名: 民族企业家郭德胜 联系地址: 香港
所属分类: 18 联系电话/手机: 0
经理人简介:

郭德胜【中】

郭德胜,男,中国香港工商界名人郭德胜(1912—1990 )男,原籍广东省中山;1912年出生于广东中山石歧一个经营洋杂货的小商人家中;1958年,他与冯景禧、李兆基合组“永业企业”,以买旧楼翻新的方式从事地产业;由于对香港发展的杰出贡献,率先开发新界,1986年获OBE勋,1990年病逝;逝世前其资产业务已达130亿港元,为香港名列前茅的巨富。此外尚有江苏省建湖籍支前模范、人大代表。

早年经历

郭德胜于1912年出生于广东中山石歧一个经营洋杂货的小商人家中。读了几年私塾后,他便开始随父亲走南闯北做生意,小小年纪,就到过许多地方,不仅学到一般做生意的诀窍,更增长了许多见识。石歧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如果不是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破了家乡田园诗般的宁静,也许郭德胜会终老乡间,满足于小康生活。


初步成功

然而似乎是命中注定了他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抗战的炮火迫使他离乡背景,举家来到澳门。从此开始了他因缘际会、风起云涌的创业一生。

郭德胜到澳门后,操持旧业开设“信发百货商行”。澳门地方小,生意发展不大。抗战的硝烟刚散去,他便又来到香港谋发展,在上环开了“鸿兴合记”(后改名为“鸿昌合记”)的杂货店。搞洋、杂货批发,郭德胜有一套心德,他以诚待客,广交朋友,生意日渐兴旺,连南洋一带的客户也找上门来与他做生意。

一九五二年,他将杂货店改为“鸿昌进出口有限公司”,专营洋货批发,极力开拓东南亚市场,生意越做越大,遂有“洋杂货大王”之称。

然而,郭德胜并不满足于在洋杂货行里称雄的地位,他眼光远大,时时在寻找新的生意机会。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以纺织业为首,带动制衣业等迅速发展,成为香港产品出口的主力。

 


瞄准纺织

郭德胜看到纺织制衣业的发展趋势,苦于隔行如隔山,无处下手。也许是命该他走运,一次偶然机会,他结识了日本名牌YKK拉链的经营商,凭借经营洋杂货的生意网络,郭德胜竟说服日本客商,取得了Y.K.K拉链在香港的独家代理权。

郭德胜运用他的关系,使YKK拉链畅销港澳及东南亚,每年仅此一项业务的营业额就高达一千万港元以上。郭德胜继而又看准尼龙丝产品市场,设法取得台湾“良友”牌尼龙丝和日本一些尼龙产品的代理权。果然不出所料,这些美观清洁、高强度的尼龙产品一上市就受客户欢迎,取代了传统的麻绳,销售额逐日上升,很快年营业额也逾千万港元。跻身千万富翁的行列,郭德胜并未满足。尽管此时他已年近五十,但他并不像一般人那样“年过半百万事休”,而是瞄着更大的市场——房地产业,策划着更大的事业和发展。早在五十年代后期,郭德胜就开始涉足房地产市场。


创新鸿基

一九五八年,他与冯景禧、李兆基合组“永业企业”,以买旧楼翻新的方式从事地产业。经过五年经营,永业公司在地产业站住了脚。

一九六三年,郭、冯、李三人将永业改组,成立“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五百万元,实则每人投入一百万元。郭德胜在三人中年纪最长,德高望重,被推举为董事长。新鸿基企业创业之初,职员不过10余人,资本仍不很雄厚,但它的最大本钱是郭德胜等三人罕见的管理天才。天才来自勤奋,三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再者,郭德胜有多年经营工业原料及拉链批发的经验,他明白香港的山寨式工厂占9成,这类工厂需要小型厂房。于是,新鸿基对症下药,大建工业楼宇,将之分层出售,并提供十年分期付款之优惠,大受山寨式工厂的欢迎。

1965年,香港发生银行挤兑风潮,英资利用危机一口气吞掉“廖创兴”、“恒生”等华资银行的一半股份,“广东信托”银行宣布倒闭;接着,内地“文化大革命”又波及香港,香港房地产市场行情一落千丈。但是,德胜稳扎稳打,尽量减少抵押及银行透支,以削减利息支出,既在低潮时吸纳,又不过分扩张,加上他拥有百货业务每年赚取的庞大流动资金作后盾,使新鸿基在风浪萧条的1965至1967年,不仅能完成既定的计划,安然渡过难关,而且还建成20多座大厦,使事业稳步发展。低潮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复苏、高涨。


地产巨商

1968年,郭德胜的投资开始见效,工商业的复兴地楼宇的量逐渐增加,尤其对新鸿基的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备受山寨式工厂主们的青睐。在三年低潮期间,由于不少房地产商停产,所以1969年市面楼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新鸿基企业套回大量现金后,继续大量吸纳土地兴建楼宇。1970年,房地产业市场出现高潮,郭德胜适时将所建楼宇大批售出,利润滚滚而来。

1965年至1972年期间,新鸿基企业售出的楼宇总值达5.63亿港元,以成立8年计算,平均每年做成7000万港元房地产生意,一个实际资本只有300万港元的公司,每年单上房地产做到7000万,其业绩可谓十分壮观,结果,霍英东的立信置业称霸于住宅楼宇市场、郭德胜的新鸿基则称霸于工业楼宇市场,两者交相辉映。为人好,目光如炬,收租楼宇稳赚大钱。在他带领下,“新鸿基”劈波斩浪,不到十年时间就崛起于房地产市场,成为地产界的巨无霸。


公司上市

“新鸿基”是当时香港地产界的奇兵,采取人弃我取、逆流而上的战略,在地产低潮中大兴土木,发展极快。1972年,香港股市已渐达疯狂之境,恒生指数一日数涨。郭德胜目光如炬,哪肯坐视这千载难逢的发财机遇而无动于衷?抢把公司改名注册为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目的是将股票公开发售,注册资本也由500万增加到3亿港元。这年9月,新鸿基地产的股票正式上市。“哇,新鸿基地产也上市了,看郭老板的为人,投他的股准没错”。股民们如是说。原准备集资1亿元,但热情的股民却将10亿现金投入该公司。这时,冯景喜也自立门户,成为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李兆基也自己开办“恒基兆业”地产公司。郭德胜有 入新鸿基地产的控股权,成为该公司最大的股东。


三足鼎立

在郭德胜的掌管下,新鸿基地产的竞争实力迅速增强,效益急剧增长:1975年获纯利7060多万元,1976年综合纯利跃至9000万元。1977年后,香港再次进入房地产黄金,地价飞速上涨,郭德胜所获纯利,更是成倍窜升,他的新鸿基地产1972年上地注册资本为3亿元,至1990年,市值已超过220亿元,增长70多倍。再从纯利收入来看,1974年至1990年的16年内,增长了41倍,盈利已达24.65亿元,平均每年复式增长超过26%,在香港市场居顶尖之列。由于他眼光独到,准确地预测到70年代厂家对工业楼宇的渴求及80年代市民对新界中小型楼宇的需要,终于使“新鸿基地产”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公司之一,与“长江实业”、“置地公司”分庭抗礼。


发展战略

新基地产效益的急剧增长,是郭德胜实施自己的经营要诀的结果。他自1980年完成湾仔新鸿基中心物业出租以后,经过十年的发展,收租楼宇已增至820万平方英尺,其中以商业为主,占总数6成以上。收租楼宇业是稳赚的经营业务,风险也小。

配合其不断扩展楼宇的经营要诀,郭德胜还施行一体化,密集型的发展策略:当购入土地以后,他自己有楼宇设计室设计图纸,有贸易部门购入建筑材料,建有水泥生产厂,在多家建筑公司,包括电器及消防工程部门,还有自行卖楼的销售部门,并提供售后的财务、保险、管理乃至清洁服务。

一九八九年,郭德胜宣布退休,将公司交由三位儿子打理。不过,尽管退休,但郭德胜却是那种闲不下来的人,他仍然每天上下班,甚至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郭德胜晚年的嗜好是炒股。为此,他特别聘请三名女职员为他记帐。他称,炒股最刺激,也最消磨时间。除炒股外,郭德胜还注意将他一生经商的经验传授给儿子们。他不仅将自己成功经验告诉儿女,更不避谈失败。

在郭德胜一生中,最大的失手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于不看好胡氏的“合和”集团扩充酒店业,遂将私人持有的百分之十一的“合和”股份卖给了“合和”主席胡应湘。谁料不久后台湾当局开放赴大陆探亲、旅游,加上韩币及日元的升值,使香港游客大增,“合和”股票大幅升值,令郭德胜后悔不迭。

郭德胜一生好学,他的女儿称“父亲的成功,得自他一生珍惜每一分钟时间。他时刻不忘学习新事物,孜孜不倦。”他对子女们管教甚严,五个子女均留学海外,拥有高等学历。三个儿子继承父亲事业后,努力经营,绩效不亚于其父。新鸿基地产积极进军内地市场,投资额逾百亿元。发展重点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长子郭炳湘一九九二年被聘为港事顾问,一九九五年底又被委任为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相信郭德胜若地下有知,亦一定会感欣慰。


人物评价

郭德胜对祖国、对故乡的关心,也是颇有口碑的。80年代末,他曾捐资1000万港元,在家乡兴建中山纪念堂。1990年他去逝后,他的女儿郭婉仪说:“父亲的成功,得益于他一生中没有浪费一分钟时间。他时刻不忘学习新事物,喜欢教导后辈;他精明能干,没有人可轻易对他隐瞒事实。”

一九九五年底,郭德胜家族在香港超级富豪榜上名列第一;尽管这个家族的创业人郭德胜已于1990年11月去世,但其遗下的事业在三个儿子——郭炳湘、郭炳江、郭炳联的经营下,屡创佳绩,更上层楼,令郭氏家族拥有的财富达七百二十亿港元。


郭德胜先生,他是香港新鸿基集团的创始人,人才地产大王。他是最早开发香港新界的地产商,是工业楼宇市场的领导者。他与家人为香港的发展与繁荣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为祖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香港回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慈善与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籍此,商友邦网特授予他为【民族企业家】荣誉称号,永载商业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