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企业家胡文虎-经理人风采-商友邦网
商友邦网,助力企业全球化,为企业出海领航。     帮企业找客户     帮客户找产品     帮产品找物流     商友邦网--商人的国度(Business friendly network--Businessman's kingdom)     凝聚"一带一路"企业力量,践行"一带一路"伟大倡议。     商友邦网,“数字丝路”开创者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我的商圈 | 客户中心 | 使用帮助   你好,   欢迎来到商友邦全球企业服务平台!
                                   
 经理人风采发布信息详细资料
视频展示区:
    
图片展示区:
点击此图放大
经理人姓名: 民族企业家胡文虎 联系地址: 福建
所属分类: 14 联系电话/手机: 0
经理人简介:

胡文虎(1882~1954年)是一名客家人,胡文虎是南洋著名华侨企业家、报业家和慈善家,被称为南洋华侨传奇人物。原籍福建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中川村。
爱国爱乡 支援抗战

同海外广大华侨一样,胡文虎对家乡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建设。早在30年代,他就出资8万元修筑闽西公路,并投资港币20万元兴办福州自来水公司。1933年蒋光鼐主闽时,致力于地方的改革与建设,组织“福建省建设委员会”,胡文虎应聘为该委员会委员,在医药卫生方面积极提供意见,并在《星州日报》发行“新福建”专刊,借以推动福建省建设计划的实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海外华侨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出钱出力,从各方面声援祖国。胡文虎首捐2.5万元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浴血奋战。海外华侨深受鼓舞,胡文虎闻讯后,立即从银行电汇国币一万元给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前线救伤之用。2月下旬,又电汇一万元直接给十九路军的蔡廷锴,并捐赠大批“虎标良药”和其他药品。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胡文虎除捐助大批药品、物资外,又出钱组织华侨救护队,直接回国参加抢救伤兵工作。他及时将储存在香港永安堂的一批价值8000多元的纱布急运上海,支援宋庆龄、何香凝组织的抗日救护队。另外,又先后捐赠救护车多辆给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福建省政府。他先后义捐(包括认购“抗日救国公债”)总数超过300万元。

抗战胜利后,为了建设家乡,胡文虎于1946年秋在新加坡发起组织“福建经济建设服务有限公司”,亲自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准备经营金融、交通、工业、矿产以及茶叶、水果等土特产。该公司总资本初步定为国币300亿元,计划在东南亚募股200亿元,在国内募股100亿元,他自己率先承担10亿元。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忙于打内战,胡文虎的回国投资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侨胞的爱国热情受到严重打击,整个投资建设计划终告失败。

抗日战争期间,胡文虎被选为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华侨代表。1941年秋,他到重庆出席参政会议,受到蒋介石接见。返回香港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后,胡文虎被软禁了3天,获释后仍留在香港。

广东解放后,胡文虎曾两次以私人名义给广州市长叶剑英写信,表示愿意为广州儿童教养院捐港币13万元,修建礼堂一座;为贫困同胞捐救济米2万斤;并认购折实胜利公债2万份。他对记者发表谈话表示:“本人除热忱爱护国家,希望祖国富强、华侨地位提高外,对于政党政治,素不参与,凡能掌握政权,增进人民幸福者,俱为本人所愿竭诚拥护。”表示对新政权的拥护。

胡氏在东南亚的事业,从60年代起便大为衰落,股权大部分已转入他人之手。硕果仅存的是知名的香港万金油产业的女继承人胡仙,她是星岛报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还担任过“国际新闻协会”首任亚洲人主席。《星岛日报》行销世界各地,在檀香山、纽约、温哥华、伦敦、悉尼等地都有卫星传真影印的《星岛日报》国际版。


抗战前后在国内家喻户晓,东南亚声名显赫的华侨钜子,爱国华侨领袖胡文虎先生系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的客家人士,南宋著名文学泰斗胡铨的三十二世孙。他素有“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大慈善家”、“东南亚传奇人物”之称。他于1882年2月侨生缅甸首府仰光,1892年十岁时由父亲胡子钦携带回原籍金丰里中川乡(今永定下洋中川村)读私塾,1896年十四岁中重返仰光学商习医,后继承父业经营永安堂国药行,研制虎标万金油大获成功,成为卷席大半地球的亿万富翁。他发迹后积极倡导“以天下文财,供天下之用”捐资行善,悬壶济贫、广赈搏施,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热心抗日救亡,筹建家园,倍受国人、政府器重。然而,对胡文虎一生的成败得失,功过是非,毁誉参半,莫衷一是,争论颇多。笔者试图从胡文虎固有的客家人内在的文化精神传统角度,剖析胡文虎在追求事业和为人处世中客观的文化心理素质。

客家先民大多居住在河南、山西一带,经过历代战乱和天灾,辗转五次南下迁徙,是一个极富有传奇和神秘色彩的群体。在恶劣的环境下客家人一方面保持了原有中原文化的古老精神传统,另一方面又造就了客家人在历经苦难和折磨后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精神传统,据《胡文虎宗族世系源流考略》,胡文虎先辈们在三十几代人中,经过几次迁徙,从中原到江西庐陵、宁都,又到福建长汀、上杭、永定,以及海外的缅甸、新加坡等地,他们和所有客家人一样,在社会动荡和自然选择中,养成了同声同气同风俗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份,主要精神实质是传统儒家文化。胡文虎虽然侨生海外缅甸,但是从小即受到客家观念意识极浓厚的家庭教育,又返乡求学四载,熟读《四书》、《五经》、《水浒传》、《三国演义》,并耳闻目睹乡土乡俗,潜移默化中在其幼小的心灵栽下了“客家精神”。正如他后来在香港崇正总三十周年纪念特别刊物上作的序文中所述:“我客家人士,既因故土硗壤养成勤劳善思,英迈创业精神……”,“客家精神就是刻苦耐劳,刚强弘毅、刻苦创业,团结奋斗。”可见,客家人固有的文化精神传统和伦理道德对胡文虎的影响是深刻的。  吃苦耐劳是客家文化传统中优良的精髓,是客家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它对胡文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客家先民,度过了漫长的迁移历程,经过无数复杂的环境,使他们在适应环境、维持生活过程中,体验到刻苦耐劳,容物覃人,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形成了客家人比其他民系罕见的勤劳、刻苦和俭朴。胡文虎生在缅甸一个勉强能维持生计的药行家庭,童年时又体验到了故乡劳动人民贫苦、朴实和默默耕作的艰辛。老一辈华侨南渡谋生,大都是文化低,只能做苦工,拼体力,靠勤劳吃苦换取敷衍的生活。

客家山歌《南洋记》词唱:可悲世界莫相干,穷人饿死堆成山,逼得有脚行无路,只好结外走番邦,鸡叫头更就起床,鬼叫半夜才收工,做牛做马也有歇,牛马不如比华工。在这种景况下,华侨先辈不依靠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很难生存的。康吉文著作的《胡文虎传》中提到的一样“华侨的第一代联手胝足打天下,第二代却通常是‘秦二世’一类吃喝玩乐,坐享其成的人物,然而胡文虎不是这号人,而是能拳打脚踢,创江山打天下——成家立业的始祖型人物。”1908年,胡子钦谢世后,永安堂中药行由于受到西药的挑战和冲击,生意惨淡无光,每况愈下,遗留资本不足二千元,面对这种困境,胡文虎毅然“穷则思变”携其胞弟胡文豹吃苦耐劳,勤俭发家,亲自到各地拜师觅药,经过二年多的时间,九百零九次的试制才研制成功“虎标”“万金油”及“八卦丹”,“头痛粉”、“清凉丸”、“止痛散”等中医良药。后来在推销中药过程中,“亲携虎标中药标本,只借一同乡自星洲远至荷兰东印度各埠,深入荒芜村落,冒暑绕行遍贴广告招纸,至午始息于道旁,出所携饭团蘸炒盐食之,掬溪水而饮,夜则宿于客店,同行伙伴不能忍受此苦役,先生即遗其返星,独自继续工作,其刻苦耐劳之精神,殆非常人所及”。

即使随着虎标中药门路打开,名扬南洋,生意兴隆,手头积累资金也不少,但胡文虎是一位“吃苦耐劳”禀性不改的客家创业者,他“仍少时每日工作达二十小时,睡眠时间甫过四小时即足矣,劳逸之别至巨。胡文虎这种“苦心志,劳筋骨”的苦行僧精神,是客家人在长期的逆境和困难面前依靠吃苦耐劳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集中反映,是胡文虎事业成功的基础。当后来有记者采访胡文虎“为什么有这股精神”时,胡文虎自傲地说:“客家人以吃苦耐劳为荣、苟非有强健体魄,刻苦精神,则不能生存发展!”


胡文虎先生,他是爱国华侨,是享誉全球的万金油大王和报业大王。他为民族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慈善与公益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籍此,商友邦网特授予他为【民族企业家】荣誉称号,永载商业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