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国名源于梵文,意思为“坚强、勇敢”,全国约五千万人口,有缅、汉、克伦、掸、钦、革亚、勃东、革英、革庆、么、约坎、摆移、佤等一百二十五个民族组成。境内多高原、丘陵、河谷和平原。若开山脉海拔一千八百米以上,沙拉马地山海拔三八二六米。伊洛瓦底江长二一五O公里,萨尔温江在缅甸境内长一六六O公里。 缅甸属温热带气候,沿海地区属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北部属季风型亚热带雨林气候。一年分:暑、雨、凉、三季。(中国分春、夏、秋、冬四季。)
所有缅甸人都有名无姓 缅甸信奉佛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缅族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千姿百态的坲塔在六十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数不胜数,身穿桔红色架裟的僧人随处可见。“椰林片片,佛塔点点”是笔者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后的第一感受。 但是,一路上听朋友和缅民们介绍的一些缅甸风俗,让我觉得比这些神秘的佛塔更吸引人。我朋友向我介绍说,缅甸人不论男女,都是有名无姓,他们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一个称呼,以便表示性别、长幼、社会地位和官阶的区别。 缅甸人的属相与华人的十二生肖不同,他们按出生日是星期几来决定自己的属相。缅甸人把星期三这天分开,上半天称为星期三,下半天称为“罗侯”,因此一星期便有八天之分,缅甸人也就有了八大生肖:星期日出生的人属妙翅鸟; 星期一出生的人属老虎, 星期二出生的人属狮子, 星期三上半天出生的人属双牙象, 下半天出生的人属无牙象, 星期四出生的人属老鼠, 星期五出生的人属天竺鼠, 星期六出生的人属龙。 因此缅甸人除了每年过一次生日以外,每星期还过一次“生日”,“常庆常生,常吃常喝”。
女人下地,男人看孩子 缅甸女人的通称是“玛”,意思是姐妹;不论已婚还是未婚,年龄较大或受人尊敬的妇女,都可称“杜”,意思是姑姑或阿姨。结了婚的女子,仍然用自己的名字。不过,虽然缅甸妇女在名字上比西方妇女有地位,但她们在实际生活中付出的汗水却远比男人多。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男人在家是典型的“三等”公民:等天亮、等吃饭、等睡觉。他们除了喝茶、聊天,或在家照看孩子,平日很少下地干活。非但如此,一天的劳作结束后,洗澡却是男人优先,女人在后。因为缅甸社会把人分成五等:和尚、男人、女人、尼姑、和人妖。女人和尼姑都是下等公民,而人妖的地位更是低下。 在缅甸旅游时,沿途看到在水稻田里干活的是清一色的妇女,男人躲在竹屋的阴凉下,悠闲地品茶。 缅甸的文字如同象形符号,又像指路的标记,曲里拐弯,实在难认;但缅语说起来软软的,好象容易学一点。特别是一些日常用语,如果用汉字拼写出来,则意思令人发笑。比如,缅语“你好”,用汉字来拼写就是“你勾引我了”; 缅语“大家好”,的汉字拼写就是“互相勾引”;缅语“小小九一八收音机”用汉语拼写就是“过新年的对联”;他们还管”驾驶员“叫”高血压“等等,让人听后,个个捧腹。
男人必须当过和尚 缅甸的男人虽然生活悠闲,但佛教家庭的男孩都必须有入寺庙当沙弥、过静修生活的经历,否则不能结婚。他们一生中出家的次数不限,时间可长可短,有的终身当和尚,更多的人则是几年、几个月甚至一两个星期。除信仰因素外,出家的理由也千奇百怪;穷人为了有个地方吃住;富人为了长命百岁;体弱者为消灾去病,强壮者为了福上加寿;运气好的要去当和尚,高兴一段日子;运气不好的也要去当和尚,为的是去掉晦气;婚前为婚后幸福要出家,婚后为重温婚前的独身生活也要去做和尚。 每年春季,你都会发现一些宁静的缅甸村庄会突然热闹起来,因为这个时候,许多小男孩要出家当和尚 ,小女孩也要进庙行“扎耳朵”礼。此时一队队的父母及和尚,就会带着打扮得如小王子或小公主般的孩子捧着供品,敲敲打打地走出村庄,绕塔而行,气氛十分热烈,场面非常温馨。
女人都用天然化妆品 在缅甸,就算出家,男女也还是不平等的。因为男人出家当和尚可以还俗,还俗后可以按照自己原来的生活习惯照样喝酒,吃肉,同样可以娶媳妇;而女人一旦出家当了尼姑则终生不能还俗,必须伺候佛祖一辈子。但是,这些年,当尼姑的有些也是可以还俗的了。 不过在缅甸,有一样东西绝对是女子独享的。那就是缅甸女人不论老幼美丑,不管已婚未婚,都会在脸颊上涂抹的一圈乳黄色的东西— 塔那卡。她们深信,这种木头和水磨出来的液体可以防止粉刺,防晒、保持皮肤嫩滑细腻等,是很大众化的上等天然化妆品。 缅甸人把小姑娘叫“小猫”。一般情况下,未婚的“小猫” 会把这种化妆品涂满前额和鼻梁,结过婚的妇女则只涂脸的两颊,不涂鼻梁。中年妇女涂脸的上半部,寡妇只涂脸的一半,“老猫”则随心所欲,可涂可不涂。 外来游客入乡随俗,也拿这种乳黄色的液体往脸上抹,如果兴致未尽还往往会买来原料带回国内自己“制造”。尽管塔那卡木头和一副石磨不值几个钱,但实实在在的重量却不是轻易可以承受的。每次看到有外国女士悠闲地在前面走,男士在后面吃力地提着石磨和木头紧追不捨,善良的缅甸人都会露出同情的微笑。也有已经磨好的“塔那卡”粉,只要用水一调,即是上好的天然化妆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