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夫人 田青
2010年8月8日,馆员及家属一行参观了日本宇航开发机构(JAXA)相模原研究园区。园区展出了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发射的所有卫星的模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 “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的一段短片。
“隼鸟”号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于2003年5月发射的一颗小行星探测器,2005年到达“丝川”小行星。对小行星进行了一系列测算后,“隼鸟”号开始尝试在小行星上着陆。第一次着陆并没有成功,“隼鸟”号也受到一定损伤。经过调整,“隼鸟”号进行了第二次尝试,所幸终于成功着陆。之后,它开始返回地球,由于接连出现故障,“隼鸟”一度和地球失去联系达几年之久。经过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隼鸟”号居然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并成功返回地球。
整个科普片以穹幕电影的方式呈现,让人身临其境。没有想到的是,一部科普片,居然会如此让人动容,电影结束的时候竟有小孩子感动得哇哇大哭。其实,我自己也深受感动。或许这正是日本科普的独到之处——科技不是远离我们的高深数据,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一个个小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可以是一个航空探测器,也可以是飞机轮船,也可以是花鸟虫鱼,可以是任何事物。讲一个故事,就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前沿科技举重若轻地渗透进所有观看的小朋友和大朋友心里,随之记下的,还有处处体现的坚忍不拔的专业精神和终获成功的喜悦和感动。
或许小孩子们并不理解这个探测器完成了多少世界第一的创举,也不明白探测器工作的复杂机理,但在他们心里,这只“隼鸟”一定是位有血有肉的英雄,历尽艰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就足够了。不管今天教给小孩子多少最新成果,不久就都会做旧,只有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才能最终为他们打开广阔天地的大门。从这一点上说,这部关于“隼鸟”号的科教片无疑是成功的。一点一滴的感动,培养起的是朴素而坚实的根基。谁能说日本科技工作人员的团结协作钻研创新的精神不是得益于此呢?
另外,根据报道,这颗小行星探测器是2010年6月13日刚刚返回地球,我们观看展览片的时间是8月8日。短短两个月时间,这个实现了若干项人类航空航天最先进成果的前沿科技产品,已经风尘仆仆地从澳洲沙漠走到了科普展馆。这种将最新科技成果以最快速度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传播的教育方式也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再前沿的科技也触手可及,开阔视野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培养普通民众对科技的亲近感,让人觉得原来一切离自己都那么近。
观看完电影,我们又参观了日本所有已发射航天器的模型。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基本每隔一两年日本就有新的航天器发射,有的年份甚至有两三颗卫星发射,至今已有近30颗航天器上天。依次陈列的航天器模型给人直观的震撼。日本航天科技的水平更是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隼鸟”号为例,它在世界上首次实际验证日本开发的最新型微波放电型离子引擎,首次对小行星进行精密观测,首次在小行星上实施着陆和离陆,首次实现两台故障离子引擎组合成一台正常离子引擎,首次从小行星表面采取固体样本带回地球。这些不得不说是令人瞩目的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正是那些兢兢业业的科技工作者。
科技,有感人的力量。那些带给我们感动的人,或许正是曾经被感动过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