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渔业发展概况-文莱馆-商友邦网
商友邦网,助力企业全球化,为企业出海领航。     帮企业找客户     帮客户找产品     帮产品找物流     商友邦网--商人的国度(Business friendly network--Businessman's kingdom)     凝聚"一带一路"企业力量,践行"一带一路"伟大倡议。     商友邦网,“数字丝路”开创者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我的商圈 | 客户中心 | 使用帮助   你好,   欢迎来到商友邦全球企业服务平台!
                                   
 文莱馆企业发布信息详细资料
视频展示区:
    
图片展示区:
点击此图放大
文莱馆企业名称: 文莱渔业发展概况 联系地址:
所属分类: 经济 联系电话/手机: 0
文莱馆企业简介:  一、文莱基本情况

  文莱达鲁萨兰国(简称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的东北部,面积5765平方公里,距赤道线以北约440公里,与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相邻。文莱面向南中国海,有161公里长的海岸线,海域面积38600平方公里。文莱于1983年1月1日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文莱属热带气候,常年高温、多雨、潮湿。最低温度25oC,最高温度33oC,年平均气温28oC。年降雨量约3295毫米,平均湿度约75%。11月至次年3月刮东北风,4月至10月刮西南风。文莱处于南中国海台风带以外,未出现过龙卷风。

  二、文莱渔业资源

  文莱地处东南亚中心位置,海洋渔业区内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文海岸线沿岸覆盖有18418公顷的在东南亚保存最好的红树林,有大量的虾苗和鱼苗繁殖。文莱海域没有污染,又无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袭击,非常适宜开展海洋捕捞和鱼虾养殖。

  据文莱渔业局统计,文莱海域最大可捕捞量(MEY)约21300吨,其中沿岸资源3800吨,底层资源12500吨,浮游资源5000吨。文莱地处南中国海,各种渔业资源丰富。另外,文莱海域还是金枪鱼徊游的途经之路,有丰富的金枪鱼资源。

  三、文莱渔业发展概况

  自文莱将200海里的水域设定为专属经济区后,文渔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渔业收入占文莱国内生产总值的0.5%。2005年文莱渔业总产量为17258吨,其中捕捞量为16060吨,水产养殖量为540吨,加工量为657吨。2005年文渔业捕捞、养殖和水产加工等总收入达到了8640万文元(约5400万美元)。据文莱渔业局统计,文莱人口38万,年均消费海产品17100吨,人均消费量为45公斤,居区域内诸国之首。目前文水产品需求约有50%的缺口,需要通过进口解决。

  根据文渔业局估计,文莱国内的渔业年均增长率为17%,文莱的渔业发展潜力估计保持在每年文元两亿元的水平。预期到2023年,文莱渔业产量可达4亿文元,为1500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文莱现有1226名全职渔民,4362名兼职渔民,大多为岸边手工作业或舢板作业。文全国有约25艘较小作业渔船,吨位在30-60吨,其中有拖网船14艘,围网船5艘,延绳钓船1艘,多数集中在20海里内作业。文莱渔港主要是摩拉渔港,有两个渔船码头,附近有制冰厂和加油码头为渔船服务。

  海水养殖业是文莱渔业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由于文莱气候温和,海水无污染,比较适合发展海水养殖业。文莱利用水池养虾始于1994年,至今有13家企业投资养虾业,文莱全国现共有50个鱼虾养殖场,养殖著名的虎虾和蓝虾,总面积230公顷。2005年文莱养虾业总产量394公吨,价值300万文元,除本地销售外,还出口到美国、台湾、日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随着全球市场对虾需求增加,文莱工业及初级资源部已开始研究引进国外投资和技术,增加养虾产量,现已在都东县规划459公顷新地作为海水养殖专用。

  文莱海产品加工业规模较小,目前有66家国内企业和一家合资企业从事海产品食品加工,都为中小型企业,产品主要是虾片和鱼干类,主要在本国销售。文莱海产品品质优良,符合区域内安全和清真食品要求,存在需求市场和巨大商机。

  四、文莱渔业政策和相关规定

  近年来,文莱政府积极实施经济多元化战略,以减少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文莱工业与初级资源部已提出在10-15年内将非石油、天然气行业占GDP的比重从目前的43%增加到50%以上。渔业是文莱政府推行经济多元化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文莱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是文莱实施经济多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多元化,促进渔业的发展,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开发商业渔场和海水养殖场,鼓励外资与文莱本地公司开展渔业和海水养殖业合作,希望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将文莱建成区域海产品加工中心和海产品批发及进出口中心。渔业是文莱政府促进发展的重点领域,相关投资项目和企业可以享受免出口税、销售税、个人所得税,薪工税和生产税等优惠待遇。作为主管部门,文莱渔业局不断推动海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积极鼓励包括在渔船靠岸港附近建设鱼类储存及批发中心和地区海产品进出口中心等产业发展的开发项目,还通过推展多项具体工程,促进渔业和水上生态旅游的发展。

对于渔业合作的海区,文莱渔业局规定文莱海域共划分为四个作业海区:

  第一海区:0-3海里(离岸)

  第二海区:3-20海里

  第三海区:20-45海里

  第四海区:45-200海里

  文莱政府为保护近海渔业资源,规定引进的外国渔船只能在第三、第四海区作业,而且从2008年1月1日起实行临时性保护措施,禁止在第一海区(0- 3海里)区域内捕鱼。第三海区海深从几十米到近200米,第四海区为大海槽,深达上千米。

  五、中文渔业合作的互补性

  

  中国与东盟签定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的“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对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渔业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落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关协议,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顺利建成,加强与包括文莱在内的东盟各国渔业合作,兴办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将更快促进区域内渔业的发展,提高区域内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

  中国南部和包括文莱在内东盟各国在地域上属于一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海陆相连,交通十分便利,为渔业合作提供了基础。文莱与南中国海相接,有广阔的海域,蕴藏了丰富的鱼类和水产资源,南海海洋及其航线把中国与文莱联系起来。

  1、渔业资源的互补性

  在渔业方面,文莱处于热带地区,而中国海域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双方主要的水产品种类不同,存在较强的互补性。正是这种渔业资源上的互补性,使得中国和文莱的渔业合作成为可能。区域内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为中国与文莱渔业合作提供了广阔基础。

2、 渔业技术的互补性

  

  中文两国渔业发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决定了双方贸易和合作领域的发展前景。从渔业资源开发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稀缺,渔业资源相对有限,但中国沿海渔业捕捞和养殖技术相对成熟。文莱渔业、养殖业及热带生物资源都十分丰富,与中国在渔业捕捞、养殖、加工以及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在渔业技术方面具有合作可能性。在合作方式上,文莱资源丰富,但经济技术水平不高,中文在资源开发和加工业领域可以展开各种类型的合作。

  3、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互补性

  

  中国与文莱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文莱是东南亚较富裕国家,2006年文莱人均GDP已达到31000美元。从产业结构看,文莱主要是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产业结构,渔业生产不发达。文莱政府针对产业结构单纯的问题,提出要加大实施经济多元化战略,争取到2023年文莱渔业产值达4亿文元。中国在三次产业的层面上与文莱存在着一定互补,在与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有关的层面上可以提供各种技术服务,这给文莱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提供了合作的领域和空间。而广阔的中国内地市场更可以使中国与文莱结成垂直贸易与合作的紧密伙伴关系。

  六、对企业开展合作的具体建议:

  总体看,中国公司开拓与文莱渔业合作有很大发展潜力,本着合理开发利用、互惠互利的原则,应充分利用中文友好、文莱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等有利因素,应鼓励我渔业公司与文方展开更深层次的渔业合作。

  文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沿海没有工业,沿海滩涂、浅湾未被污染,很适宜开展海水养殖。另外,利用当地近海良好的资源条件,还可以搞水产收购加工。通过企业与文莱渔业合作,可带动当地技术提升、增加就业,扩大出口,为当地实施经济多元化做出贡献,也为中资企业在区域内更广阔地开拓市场和利用资源奠定基础,是企业一种更长远和明智的发展战略选择。

  对于准备前来文从事渔业合作的中国公司,特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全面掌握情况,在合作经营活动中争取主动。某些企业海外经营项目不成功的教训,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不完全了解当地情况,对问题和困难估计不够,应对措施不足,同时轻信代理,盲目决策。建议企业在开展业务和实施项目前进行深入的调研,以减少决策失误。

  2.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企业应遵纪守法,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应派会外语懂业务的人员负责项目管理,出了问题要及时同我驻外经商机构联络,直接同文政府主管部门联系。不能完全依赖代理,以免延误问题解决。

  3. 尽量与当地有一定背景、实力和信誉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掌握在当地打通关系的主动权。文方有的部门办事效率低,政策执行过程中受人为影响大,因此寻找有实力和有公关能力的合作伙伴十分重要。

  4、选准项目。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将投资风险降到最小。

  5、充分重视外派人员尤其是一把手的选拔,避免由于用人不当带来的风险。中方人员应少而精,实行雇员本地化,注重回馈社会工作和企业社会形象。加强境外企业现代管理制度化建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